惠州知名老作家曾志平先生要我为《澄怀观道》一书写个序,我无法准确地界定此书的体裁,它既不是小说,也不是散文,更不是纪实文学。但它以史为鉴,突出对传统国学的解读梳理,注重对人性伦理的剖折探究,在现实观照中展示出天然的文学品质,故我称它为传承国学的文化随笔。
通过历史故事解读传统国学,可读性强
正如书中所言:“道不欲杂”,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解读,到最后都无非是殊途同归。儒学孔孟主张“立己而后立人”,道家是“存己而后存人”,等等。故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也。而“澄怀观道”则是一种禅境,这一境界除了领悟了拈花微笑的美妙,还显示着主客体在交融升华过程中的至高审美境界。“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指的便是这种文化心理的审美境界。说到禅界,似觉玄乎,故在此须多花笔墨为之罗嗦几句。“澄怀”就是挖掘心灵中美的源泉,实现最自由最充沛的身心自我。也就是说,这种精神活动、艺术境界与哲学理论,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身心自我的。
澄怀方能观道,观道适以澄怀,这两者是统一的,审美的主体和客体是统一的。曾志平先生把“澄怀观道”用作他的文集书名,不难看出他的特别用意,他无非是把自己的社会阅历、工作经验、人生感悟,用“澄怀”的心态写出来,再以“观道”的目光与世事比对,经过生命时空长河的检验和淘洗,得到一种思想境界的全面升华。《澄怀观道》共为家庭、事业、商业、节气、节庆等八辑,可简称为三业(家业、事业、商业),三道(道路、道理、道法),二节(节气、节庆),涵盖了国学思想和古今中外的诸多典故。虽然源流庞杂、卷帙浩繁,但一经作者的分门别类,也已脉络清晰,序目分明。
作者在解读古人,也在解读自己。他在“管理的软实力”中引用了一个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孙武练兵的故事,《孙子兵法》出来之后,吴王赞许派出宫女108位交由孙武指挥操练,从最简单的前、后、左、右操步练习开始,由于宫女每每嬉戏,孙武要斩杀二名以示军纪,吴王闻讯急令制止。孙武以“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而拒。作者从这个典故中,认为执行力必须依靠严格制度,方可取得成功。由此可见,把“制度管人”“规矩办事”引用到现代企业的管理中,也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用文学方式解读经济、社会基本原理,通俗易懂
作者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对商海的“二八定律”(“二八法则”)谙熟于心。作者选取自己经营三星级酒店作为成功个案,这个宾馆能够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那是经过80%淘汰之后的“幸运者”,要成为这个“幸运者”,作者认为必须站在20%的优秀位置,科学合理地驾驭企业,把80%的资源用在其关键作用的20%方面,用这20%的业绩来带动其他80%的业务发展,以期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作者认为不但经营企业如此,人际关系也逃不脱“二八定律”。曾志平先生用文学的表达方式,用比例数据来演绎商业伦理,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经济学、社会学基本原理,不失为这部书的一个显著特点。
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传统节气与农耕社会密切相关,这是常识。但与企业的经营有何关联?也许鲜为人知。细读里面的章节,居然会发现确实有着诸多的关联。在这一章节里,作者除了把节气延伸到企业的耕耘、介绍节气的来历、内涵,并把自己对节气的感受写出来。如在“中秋”的章节里,作者的一首诗歌,就写得尤为真切和情思绵长。中秋是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自然就勾起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苦日子过完了,父母亲就老了;好日子开始了,父母亲去上天了”,简明的诗句里,道出了多少子女的感慨和无奈?这种发自肺腑的悲叹,又夹带着多少惆怅和感伤?
作者今年八十多岁了,按古人说法是耄耋之年,他用半个多世纪的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在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写下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这既是一部自传体的心路日记,又是一部“澄怀观道”的文化随笔,蕴含知识性、经验性、思想性、实用性,是颇有教益的。
(陈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