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去年1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稳定粮食生产,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和循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就此进行了具体部署,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编制村容村貌提升导则,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楼亭廊“堆盆景”。
推动乡村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今年2月13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指出,要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有关要求,紧密结合我市实际,以扎实推进我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为广东现代化建设作出惠州贡献。
一、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三级联动机制。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统筹构建三级联动的“市统筹+县(区)主体+乡镇实施”规划建设体系及分级负责推进机制。一是在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强化引领。二是在县(区)层面,实行强化统筹、差异发展。三是在乡镇层面,强化全流程管控、面向实施。
二、进一步优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产业及基础设施、运营主体和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内函。一是在乡村产业方面,从单一农业升级为“乡村+”产业多元发展。二是在乡村设施方面,将乡村设施投放从基础设施均质化布局转向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点进行重点布局。三是在运营主体方面,改变传统政府主导乡村振兴的模式,充分激发市场力量参与,鼓励企业与村集体共建共享,实现乡村运营活力的提升。四是在建设管理方面,找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发力点,加强行政、土地、资金资源向其集中投入,精准发力。
设置多元化评议评分指标,多维度综合评价示范点建设成效
三、坚持系统治理,强化全域整治。实施“五美”专项行动实现全域干净整洁。推动村庄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拓展,全域开展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园区、美丽廊道“五美”专项行动,全域补齐农村集中供水、污水治理、村内道路建设等短板。
四、坚持重点保障,强化资金投入。认真落实2022年4月12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各地统筹地方政府新增债券用于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公益性项目。全年全省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达到30%以上。加强涉农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探索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激励办法。
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突出面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特点,确定编制目的、依据、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构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建议聘请第三方机构独立进行考评。在考评过程中,应依据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示范点过往及现状对比,采用一系列的量化指标,综合考核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示范点的建设绩效:如通过拆分要点、按点计分的方式,让考评更精准;采用多元化数据来源,综合衡量示范带建设情况,并将数据采集形成标准化流程,增加数据可靠性;设置多元化、突出特点的考核评议评分指标和奖惩加扣分指标,多维度综合评价示范点建设成效。并要求将其综合评价结果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县(区)和乡镇领导班子及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