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系统观念认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坚持系统观念”是“六个坚持”中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遵循,也是我们搞好教育事业的重要理论指引。对心理教育而言,同样如此。
首先,心理教育本身就是贯彻系统观念的体现。“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正确的教育强调身心并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和谐统一发展。对体校学生而言,练好体育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过硬的身体技能,更需要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以应对严酷艰苦的训练条件和残酷多变的赛场环境。
其次,心理教育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由“他育”到“自育”的转变,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中认识、反思、发展和完善自我的能力,而心理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心理教育绝不能停留在传授给学生心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达健康乐观的生活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使学生能够提升自我认知,在悦纳自我的同时,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正所谓,浇树要浇根,育人先育心。每个学生家庭情况、成长环境、性格都存在个体差异。针对诸多复杂问题,心理教育和咨询工作就要因人而异,一人一策,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第三,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多方合力,凝聚共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常言说:问题孩子的身后都有一对问题父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行为责任人,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更为深远,往往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都在于父母。解铃还须系铃人,因此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在学校之外,要和家长取得共识,做好家校沟通,争取家长支持,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校内部有其特殊性:学生的文化学习归老师管,训练和日常生活归教练管,这种培养模式导致教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关键角色作用。尤其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教练堪比“父母”,他们伴随孩子成长,帮助料理孩子除上课外的一切事务,教练在孩子心中的分量和权威胜于老师。因此,体校心理教育一定要有教练的参与和配合才是完整的教育,教师和教练要建立互信互助关系,打通长期良性的沟通渠道,共同助力学生心理健康。为此,体校要秉持“以心育人”理念,加大对广大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力度,提高全员的“心育”能力,建立起以心理教师为主导,以教练员和班主任为主体,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心育”队伍,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心育”网络,将心理教育渗透进学校的课堂教学、日常训练、文化建设、活动开展等方方面面,营造“全员育心,全域育心,全程育心”的校园氛围,打造“心育”校园。
简言之,系统观念就是联系的观念、全面的观念和发展的观念。幸福的人生要有健康的心理,人才的培养关乎国家的未来,在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关注的今天,以系统观念指导体校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好竞技训练和发展心智、重视比赛成绩和培养综合素养、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之间的矛盾,统合好校内校外一切资源,才能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推动体校的教育事业走上更快、更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市体育运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