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瑰宝。每一项非遗名录的背后,是文化的精粹、历史的遗风、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一个城市品格的集中体现。
截至目前,惠州市惠城区共有18个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其中省级项目4项,市级项目9项,区级项目5项;公布的各级传承人40人,其中省级传承人3人,市级传承人11人,区级26人。近年来,从非遗项目的申报审批、数字化登记,到非遗传承人的挖掘、抢救、培训等进行全方位管理,实行以人为本、整体保护的原则,惠城区的非遗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同时,惠城区还坚持传统与创新模式并重,逐步形成宣传展演与保护利用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另外一方面,从整体上看,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惠城区的非遗管理现状仍存在一定的短板,非遗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是全面整理,开展非遗普查。目前,惠城区非遗数量共18项,在惠州七个县区中排名第4位,作为惠州中心区来说,目前数量并不多,还有很多流传已久、凝结着惠州百姓智慧的传统民间事项未进入非遗序列。
其次是重点培育,深化非遗进校园。非遗是活态传承,也就是要依靠人来传承,因此,非遗不能养在深闺,亟须培养人才、链接社会、走向大众。《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提到,非遗需要培养后继人才、需要加大校园的非遗教育。
目前,惠城区的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还处在较为零散的状态,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统一的模式或机制,导致非遗资源进校园不均衡,无法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应该加大非遗进校园力度。一是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进一步联动,因校制宜,形成特色教学机制;二是联动社会力量,开展非遗公益课堂、研学基地,打造非遗文创文具、游学手册、教学画册绘本等产品,举办非遗少年说、非遗少年学等活动,让非遗真正在各大校园及青少年群体中铺开。
再次是加大宣传,让品牌出圈。非遗有两大重要价值:一是从群众中来,并带有规范性与有效性,能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二是源于群众的集体记忆,因此有利于人心的凝聚与团结。因此,非遗资源运用好,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标识,甚至是撬动经济的引擎。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应尝试挖掘非遗的内生、外生动力。一是由授之以鱼转为授之以渔,逐步引导非遗项目从“被扶持”转化为“自生长”,如技艺类非遗实现产业化、节俗类非遗实现社会化,因项制宜,找准项目内能持续生命力的关键点;二是将非遗与民俗节庆、文物、景区相结合,将文物点、景区作为空间载体、民俗节庆为抓手,开展系列展演展示,提升文旅场所品质向纵深发展;三是深挖非遗故事,选择代表性项目形成主题,统筹讲好主题衍生系列等大文章,完善惠城区非遗展厅陈列布展并融入旅游路线,推动自媒体品牌积极开展传承人造星工程,将惠城区非遗“厚家底”转化为旅游发展“新引擎”。
(作者单位:惠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