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景区东坡居士吃荔枝雕像(资料图片)。
惠州荔枝历史上名最著者,自然是罗浮山荔枝无疑。
北宋绍圣元年(1094),苏东坡以“讥讪先帝”之罪贬谪惠州,乘舟南下至广东清远,遇见一名姓顾的秀才。在此之外,苏东坡对于朝廷“安置”他的地方——惠州,除了传闻中的“恶远军州”之外,其实并无具体的了解。可以说,这时苏东坡的心情与唐代韩愈被贬潮州时的心情差不多,“蹙蹙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但是在清远,苏东坡的顾虑被顾秀才打消了。这顾秀才得知眼前这位一代文豪要被贬去惠州,曾经到过惠州的他便向苏东坡热情地介绍“惠州风物之美”。于是,苏东坡就写了这么一首对惠州充满向往之情的诗作:
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著玉堂仙。
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
闻道黄柑常抵鹊,不容朱橘更论钱。
恰从神武来弘景,便向罗浮觅稚川。
还没到惠州,苏东坡就对漫山遍野、鲜红如野火燃烧的荔枝充满想象。这时,他甚至立誓要到罗浮山一行,拜访世传尸解升天的葛洪(稚川),尝一尝高僧竺法真笔下“甘酸宜人”的罗浮荔枝。
罗浮山荔枝历来是古代文人的吟咏之物,自古文人雅士说起罗浮,大多会想起山上那遍野的荔枝。如《全唐诗》有殷尧藩《送刘禹锡侍御出刺连州》:“梅花清入罗浮梦,荔子红分广海程。”晚唐五代文学家黄滔也有《寄罗浮山道者二首》诗:“谁到月明朝礼处,翠岩深锁荔枝烟。”在黄滔笔下,罗浮山的荔枝已不仅仅是令人垂涎的佳果了,更是让人神往的胜景。到了明初岭南才子孙蕡的《忆罗浮诗》,已有“罗浮此日南薰转,无数漫山荔子红”之句,可见荔枝在罗浮山的种植规模。
关于罗浮山荔枝最早的记载,可能是载于《齐民要术》的竺法真《登罗浮山疏》:“荔枝冬青,夏至日子始熟,六七日可食,甘酸宜人,其细核者谓之‘焦核’,荔枝之最珍者也。”竺法真,所在时代和生平如今已无可查考,但是从文中提到“元嘉末”的字眼,可知他大概是南朝宋末到齐、梁之间的高僧,距今大概也有1400多年了。
自竺法真之后,罗浮山荔枝声名鹊起,屡屡见于岭南历代著名地方史志之中,如唐代的《岭表录异》、宋代的《南越志》等。对罗浮山荔枝记载最为详细的,还要数历代的罗浮山志。明代博罗人韩晃所著的《罗浮野乘》如是记载:罗浮山荔枝“种类甚繁,为闽粤佳果。前人品题亦不胜载悟。罗浮所产有焦核者,皮壳殷红,肉莹寒玉,味最珍美。”《罗浮野乘》在当时被认为是最权威、详尽的罗浮山旅游手册,它对罗浮山荔枝的宣传,可谓开了先河。
苏东坡咏荔枝最有名的诗篇当数《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家喻户晓的吟咏岭南荔枝的名句,堪称岭南风物千古不易的广告词,至今仍脍炙人口。自苏东坡之后,来到岭南的外地官员最想吃到的水果就是荔枝。
到了清代,史志对罗浮山荔枝的记载更为具体。据清宋广业所著的《罗浮山志会编》记载:罗浮山荔枝“树高五六丈如桂,而绿叶青花朱实,实如水晶丸。……荔枝未熟,人未采,则百虫不敢近;才采之,则乌鸟蝙蝠之类无不残伤。”在清吴骞所著的《罗浮纪胜》中更详细提到了罗浮山荔枝的种类,“考荔有多种,曰黑叶,曰大荔,曰田岩,曰进奉”。
时至今日,“大荔”“田岩”“进奉”等珍贵品种恐不再存世,但今天的罗浮山荔枝并不缺乏优良品种,如“桂味”,清甜甘冽,细核如米,称得上是岭南佳果之中的佼佼者。正如清代《岭南荔枝谱》所说:“桂味与挂绿同时,然挂绿以名著,多赝,不如桂味之真也。”
人们赞美荔枝,不仅因其甘甜可口,更因它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我国历代医书对此都有记载,如《玉揪药解》《医林纂要》《普济方》《随息居饮食谱》等,均讲述荔枝甘温滋润,最益肝脾精血,阳败血寒,最宜此味。当下罗浮山荔枝正新鲜上市,四方来宾何不“日啖荔枝三百颗”,既追思前贤,又能好好养生一把,何乐而不为呢?
惠州日报记者严艺超
东坡荔
世界荔枝看中国,中国荔枝看广东。惠州是全省荔枝四大主产区之一,拥有百年荔枝古树2.5万多棵,种植荔枝总面积约35.7万亩,占全市水果种植面积的29%、广东荔枝种植面积的10%,大年产量可达10万吨。经过多年扶持培育,惠州现拥有“镇隆荔枝”和“罗浮山荔枝”两大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其中“镇隆荔枝”取得全国首个荔枝GAP认证。特别是近些年,惠州坚持品牌强“荔”,构建大宣传格局,主打东坡文化IP,打响惠州“镇隆荔枝”的高端品牌——“东坡荔”,赋予荔枝精神价值内涵,大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荔枝产业链,推动荔枝产业持续兴旺,助力农户丰产丰收。(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