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先生的文与画

2023年06月23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汪曾祺先生不仅是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还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书画家。1985年,江苏常州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他和其他两位知名作家相邀前往。在常州工学院,全校师生在听完作家们的讲座后,院长在图书馆铺上台布展开宣纸,请作家们题字,但这两位作家并不擅长书法,面露窘态。这时,站在一边的汪曾祺立刻抢过笔来解围。他不仅给学校题了字,还给在场的老师和聆听讲座的大学生写了墨宝。拿到字的人个个皆大欢喜,十分满意。由此可见,汪曾祺先生还是一个多面手。他的《文与画》一书,收录了31篇散文和89幅画作,亦文亦画,相映成趣,亦可从中窥见一代名家的心灵世界和艺术探求。

本书中,《书画自娱(代序)》《自报家门》《谈谈风俗画》《传神》《我的祖父祖母》《随遇而安》《我的家乡》《我的家》《徐文长论书画》《看画》等篇章,既谈绘画,也谈人事,还巧妙地将艺术创作与人事、地方风俗、日常物用和社会变迁结合起来,正所谓“文中有画,画中有文”,显示了汪曾祺先生艺术创作率真、自然的风格。在《自报家门》一文中,汪曾祺先生回顾了青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和各种艺术种类对于自我的滋养。他说,他很重视语言。“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个作者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不是理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语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在《谈谈风俗画》一文中,汪曾祺先生说:“我对风俗有兴趣,是因为我觉得它很美。”“我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在他看来,风俗是具体的。一种风俗对维系民族感情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如那达慕、叼羊、麦西来甫、三月街……本书收录的89幅画作是汪曾祺先生的代表作,他画笔下最多的就是故乡的蔬菜,尤其是白菜、莲藕、萝卜、苦瓜菜蔬,传递着他心灵深处的那份恬淡之气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事实上,汪曾祺先生对历代风俗画非常青睐,而这些风俗画也给予他充足的养分。“我看这幅画(《清明上河图》),能够一看看半天。我很想在清明那天到汴河上去玩玩,那一定是非常好玩的。”显然,他的这些画作是受到历代山水画家的影响。他在《看画》一文还曾记叙小时候去裱画店和画店看画的情景:“这家画店还画‘玻璃油画’。在玻璃的反面用油漆画福禄寿或老寿星。这种画是反过来画的,作画程序和正面画完全不同。比如画脸,是先画眉眼五官,后涂肉色;衣服先画图案,后涂底子。这种‘玻璃油画’是作插屏用的……”观察细微、体悟深刻,这是汪曾祺先生画作能够自成风格的一大原因。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很有味道,例如《受戒》《晚翠文谈》《晚饭花集》等,文字质朴无华、率真自然,写出了人世间的烟火气,也能烛照空灵、坦荡的人心,毫无修饰雕琢,颇为淳朴清新。而从本书来看,其画亦如其文,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值得读者认真品鉴。

(晓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