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过《北京文学地图》之后,我这个“文学+旅游”爱好者发自内心地喜欢这种以城市地理为脉络的随笔式著作。一套“城市文学地图系列”丛书,按照一座城市的地理去寻找其中的文学故事。阅读此书,既是阅读,在文学中品味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核;也是行走,漫步在书香文采里,“游览”一座城市的文学。文章将文学中城市的景观、史事、风物、习俗、典故、传说拈取出来,叙说城市的种种形态及世事变迁,它比通常的阅读更立体,比劳顿的旅行更舒服。因为喜欢,便接着把喜欢的江南“游览”,于是再读《苏州文学地图》。作者的墨香里,从历史和地理两个维度,读者绘制了一幅穿越古今的城市文学地图。
苏轼曾云“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苏州文学地图》带着我,沿着苏州的时间和空间里的悠久历史沿革,以及在各类文学作品中留下的身影,包含大量文学故事,涉及古今多种文体。
我带着《苏州文学地图》,像手捧一本旅游指南,游览于美丽江南的市肆街巷、百艺游娱、水乡城镇、园林构造、虎丘四季、近山诸胜、名人旧宅。这是一本过瘾的阅读,这是一趟特别的“旅行”。
苏轼曾有云:“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它坐落于苏州古城的西北角,傍着白居易勾勒的山塘河,一坐就是二千五百多年,整整一部吴文化的历史活剧被它看了个够。阅历千载,人文昌盛。千年之后,人们又以“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冠之。名声之大,叹服不已。
来到虎丘,惊喜于眼前景致。苍翠幽深的江南园林,坐拥峭壁、沟壑等刚健遒劲的气势。林间风景,有笔直挺立的树林,旁边有清澈宽阔的小河;穿行于密林,幽幽山径,竹影婆娑,古树参天,时有鸟鸣蛙声,风中蝶舞;小武当假山群,堆叠自然,形象奇特,玲珑剔透,最大的湖石高达一丈多;云岩寺塔前,茂林环抱,粉墙围院,山之风骨,水之柔姿,树之多彩,塔之高拔,皆在眼前;高塔耸天,剑池落霞,盈盈碧水之上,双井桥连接起历史画境;还有生公讲台、真娘之墓、试剑石、憨憨泉……好一幅秀美风光画卷。
苏州文学地图潜藏一个生活化的江南
游兴尽处,捧读文学苏州,沉浸于书中言。北宋朱长文归纳了虎丘“三绝”:“望山之形,不越冈陵,而登之者,见层峰峭壁,势足千仞,一绝也;近邻郛郭,矗起原隰,旁无连属,万景都会,西联穹窿,北亘海虞,震泽沧洲,云气出没,廓然四顾,指掌千里,二绝也;剑剑池泓淳,彻海浸云,不盈不虚,终古湛湛,三绝也。”顾恺之写《虎丘山序》“虎丘山者,含真藏古,体虚穷元。”与虎丘有不解之缘的苏东坡诗《虎丘寺》“阴风生涧壑,古木翳潭井。湛卢谁复见,秋水光耿耿”盛赞剑池之美。对虎丘情有独钟的苏州诗人写了三十多首吟咏虎丘的诗……历朝历代,文人骚客纵情笔墨,莫不将虎丘视为神往之地。
“开门春雪满街头,短屐冲寒觅子猷。逸兴未阑须见面,高情不浅更登楼。银盘错落青丝菜,玉爵淋漓紫绮裘。起舞不知天早暮,醉看琼阙上帘钩。”读着文征明的诗行,像有这位长衫男子头顶飘雪带我游览拙政园。明嘉靖十二年(1533),拙政园建成后,文徵明依照拙政园中的景物绘成三十一幅经典画作,各图配以诗词,并且还写了一篇文章《王氏拙政园记》。如今《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仍刻画在拙政园的红檐廊阁。三十一景,一景一图,一画一诗,诗文以篆隶行楷等不同书体书写。尽显文人气息的诗画,也成我的游园指南。
《苏州文学地图》除了诗歌、戏剧、散文、小说、典籍、史志之外,更多的是古代的杂记、笔记、掌故。读苏州文学故事,赏故事带出文学地理,游文人笔下的江南胜景,不亦乐乎!(施崇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