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国自古以农耕立国,所以那些来自自然的万物常常会进入诗人的视野,成为传世的经典。这些传世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具有文字美、意境美、韵律美等特点,对于提升艺术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文学博士杨昊鸥正是基于对广大青少年进行诗词教学和启蒙,编著了《诗国万物》(“初学记:新国学·大语文”系列丛书之一)。本书以日、月、星、云,桃花、莲花、菊花、梅花,大雁、鱼、蝉、燕等34种常见的诗歌意象为主题,多元解读每个意象的具体创作实践和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还配发了众多美轮美奂的手绘插图,以便让广大青少年直观形象地感受传统诗词的魅力。
中国人和自然万物具有非常密切的情感联系,反映到诗歌创作中,就是天地之间一切熟悉的事物,在中国文化之中都被赋予了诗歌的灵性。作者由此感叹道:“千百年来,中国人把诗唱进歌谣里,融入音乐里,写在竹简上,刻在石头上,更铭记在血液和骨骼里。”为了便于青少年尽快学习、理解传统诗歌,作者把优秀诗歌按照诗歌元素进行分类,如日、月、星、云,桃花、莲花、菊花、梅花等,选编成本书,读者按照分类进行学习,就可形成非常高效的连锁记忆。
比如,在讲述关于“日”的古诗词时,作者分别选取了汉乐府《长歌行》、王维《使至塞上》、白居易《暮江吟》、李商隐《乐游原》、李清照《永遇乐》等作品,从朝阳写到夕阳,直至太阳落山。“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太阳的形象就在这一组组形象化的意象描写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形象,并富有不同的内涵,让读者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还对每一首诗词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在每一个意象解读完之后,还提供“万物百科”的小栏目,让读者将诗词文化和自然景观、自然规律有机联系起来,拓展了诗词解读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讲述完“月”的诗词作品之后,作者解释说:“一段时间里,月亮会经历好几次形状的变化:从弯弯如钩的蛾眉月,变成饱满如弓的弦月,再变成圆润如玉盘的满月,这一过程在15天左右。随后满月开始渐渐亏缺,重新变回弯弯如钩的样子,这一过程也在15天左右。一个月下来,月亮就要经历一次完整的盈亏变化,当它每完成一次形态的变化过程,我们就说:这个月过去了。”这样的解读,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知识有限的小读者来说,非常有用。
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定广曾经说过:“青少年是一个国家朝气蓬勃的象征,他们往往走在时代的前沿,把握着时代的脉搏,青少年成为古诗词学习和创作主体,说明古典诗词符合新世纪文化发展潮流,是新时代的‘潮’文化。”在诗词学习越来越得到广大读者青睐的当下,相信《诗国万物》能够带来不少启迪。(晓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