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由于我在大亚湾霞涌文体站工作的关系,自然对大亚湾的美食之一的渔家汤圆情有独衷。
要说对这渔家汤圆的了解,除了本人是地地道道的当地人外,加上从事文化工作,这几年组织材料申报大亚湾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申报市级非遗项目,我更了解要吃到大亚湾渔家汤圆是极为难得的。
按照我的了解及代表性传承人苏马喜的介绍:这渔家汤圆具有鲜明的大亚湾特色,制作历史从清道光年间至今,一直是本土人喜欢的美食。村里的老人自豪地对我们说,与市场上常见的汤圆不同,它没有馅料,个头大过婴儿拳头,比市面上的汤圆大数倍,寓意团团圆圆、幸福美满。看似简单的汤圆,为了增强韧性和口感,前后需要16道工序,才能体现出绵软而富有弹性的特点。
“16道工序?”我心里在想:“这么多道工序,大亚湾的先人们是如何耐着性子一道一道学过来的啊?”
还没等我真正地发出疑问,苏马喜就告诉我们:她还未出嫁时就开始学做汤圆,也就是说她在出嫁前跟妈妈、奶奶学,慢慢从跟着做到熟悉整套工序的“行家里手”。这么算起来她至少已经做了30多年了。
我们常说,十年磨一剑,那她老人家用30多年的时间来做一道美食,那是什么概念呢?难怪乎,街坊的不少人对其制作都觉得难,甚至望而却步。最主要原因是因其工序复杂,同时制作时还需要一定的力气,可以说“非女汉子不可”,尤其是火候也特别难以把握。现代的渔家人在平时工作就是风风火火的,而需要16道工序才能出炉的汤圆确实较为繁琐,加上人工又比较贵,如果经营下来价位就非常高,在市场上比较难经营和定价。这些都导致了渔家汤圆在市面上难觅踪迹,几乎只有在喜庆节日里才出现。
听完这些,我脑海里呈现出勤劳的大亚湾人民,尤其是大亚湾的女孩们、母亲们,甚至老奶奶们做大亚湾渔家汤圆的场景来:
是的,试想两位穿着传统渔家服装的美丽女孩在您面前,她们展现出人类女性的劳动之美——从糯米粉入水开始,揉捏、搓团、切块到煮透粉饼等,每一道工序都丝毫不敢怠慢……然后在你的注视中美食逐渐成形,最后经过16道工序后,摆上餐桌,然后你再慢慢品尝,或者大快朵颐,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当然,或者这仅仅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由于做大亚湾渔家汤圆多少是一件苦差事,年轻人里想学的不多,会做的人又逐渐老去,就拿传承人苏马喜来说,也是超过60岁的人了。以后要品尝这种美食,倒越来越成为一件奢侈。不过让人欣喜的是由于这种汤圆是渔家婚嫁必备美食,所以只要是婚嫁节庆、老人过寿时都会做汤圆,每次至少要做百斤。自然不是三两人忙得过来的,往往是一家办事,邻居全都过来帮忙,由于搅拌越久口感越好,百斤汤圆需要20名村民一起忙乎7个小时。这样也就促成了大家的分工合作。
我们中国拥有几千年的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优秀的汉族疍家人,正是用了多少次辛勤的实践才总结出这16道工序的大亚湾渔家汤圆啊?可以说每次制作都是一次团结的象征,也是一次无私奉献的展现,更是一份可贵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