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者胡进所著的《鸿鹄片羽》一书,基于贵州省博物馆藏徐悲鸿的数十幅画作、手稿、草稿,通过与历史文献相互关联,对其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风格深入剖析、解读,力求让更多人读懂艺术大师作品蕴含的时代气息和深刻意义。
贵州省博物馆藏有徐悲鸿的八幅画马作品,其中四幅《奔马图》中的马昂首奋蹄、腾空而起,极为生动。作者认为,徐悲鸿笔下的马,融中西绘画理论及技法于一体,既有中国传统文人画讲求的写意精神,又有西方绘画注重形体的表现形式;既在笔墨上追求气度,又将其形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再加上其托物言志的创作风格,借马抒怀,使其马气宇轩昂,奋发感人。马儿的形态,或站或奔,或俯或仰,都流露出画家对中华文化、民族风貌、时代气息的理解和关注,体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精神,因而格外受到推崇。
细看徐悲鸿画里的雄鸡,英姿飒爽,浩然正气,每一只都是真正的“勇士”。书中展示的《平安图》《雄鸡图》《雄鸡高唱图》《雄鸡独立图》等,画面上的雄鸡身形健壮,鸡冠端正,冠齿丰润,像一团燃烧的火炬;尾羽丰满,双足粗壮有力,足距刚劲如匕;尤其是目光炯炯,彰显出傲然风骨……它们或站立,或唱晓,一派凛然不可侵犯的威势,流露着无所畏惧、勇于挑战的英雄气概。
树木是中国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题材,徐悲鸿对画树也非常重视,创作了不少相关作品,且颇有心得。他的《古松图》,水墨写意一株老松,落笔潇洒,一气呵成;《古柏图》,一株老柏挺然卓立画面右侧,只取树干中段,斑驳陆离,一横枝向左伸出,峭拔多姿,全幅郁郁苍苍;《梅竹图》,梅树在前,竹子在后,梅枝清晰,竹叶模糊,红梅绽放,竹影婆娑。以竹为主题的画作,徐悲鸿多用毛竹,粗壮的竹竿直贯上下,挺拔而圆润,几枝稀疏竹叶浓浓淡淡,掩映绰约。
以图写史,画为心声。徐悲鸿的作品往往给人以生机和力量,在自由奔放、豪气冲天的意境中,凸显强烈的家国情怀。透过该书对贵州省博物馆藏徐悲鸿书画的赏析和解读,我们能更加真切、全面地领略徐悲鸿的大爱、大美的艺术成就与人格魅力。
(任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