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对于它,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感官印象。有人说,它是那个年代里最温暖的烟火,沉淀着柴米油盐朴素的气息。也有人说,它代表着那个时代的骄傲和体面,凭票购物、排长队,盛极一时。而对我来说,供销社就如一壶老酒,伴随舅姥爷一家的故事,香气浓郁,口感醇厚,回味悠长。
20世纪60年代,舅姥爷是供销社请来的挑工,也就是所谓的卖货郎。因挑工出色,舅姥爷被分配至全乡最远最穷的“十八里沟”。“十八里沟”沟沟相连,山山相望,交通极为不便。每个送货日,舅姥爷就得一大早起床,把进沟的货物整理好。进沟不容易,担子足有130多斤,多是食盐、洋油、洋火、针线以及孩子们常用的铅笔、本子、小刀等物。山路泥泞难行,舅姥爷的黄胶鞋经常开裂,他就自备一双草鞋,累了,就坐在泥土芬芳的山道上,渴了,就捧几口清冽的山泉润喉。待出沟时,却能挑150余斤,都是农户收集的茶叶、中药材等土货,有时还捎上孩子们采的山楂、桐籽。舅姥爷说,可别小看这些土货,村民都指望着这些宝贝补贴家用。
舅姥爷这一挑就挑了20年,十八里沟都知晓舅姥爷,沟里的大爷唤他顺娃,得闲时总爱拉他喝几口小酒。年轻后生喜欢拜托舅姥爷处理珍贵山货,小媳妇则热衷采购绣花针、花丝线、雪花膏,舅姥爷总贴身带一小本,用歪歪扭扭的字记录着:张大娘盐一袋,李大婶煤油一斤,周家媳妇红绸一尺……最开心的则是山里的娃,围着舅姥爷的货担从沟头走到沟尾,日子久了,也会帮忙着齐声吆喝,舅姥爷则会笑眯眯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把亮灿灿的“玻璃糖”,引得孩子们欢笑尖叫。
至20世纪80年代,十八里沟终于修了路,通了电,供销社也在村里设了代购点,舅姥爷才结束挑工生涯,变成了供销社的售货员。当时国家实施计划经济,供销社非常火爆,里面的品种从日用百货,五金电器,油盐酱醋到农药化肥,畚箕扫帚,板斧榔头,多种多样,而售货员也成为最吃香的职业,舅姥爷却提前退了休,大堂舅接了他的班。
大堂舅所在生产门市,负责全乡种子、农药、化肥以及农具的购买销售。农闲时,大堂舅要清理盘点农用物资,也会全国各地跑市场、订货物。农忙时也不得闲,要送货到各代售点外加技术指导,经常听大舅妈调侃大堂舅“日理万机”,社里的活干到脚不沾地,自家的活不闻不问。有次夏天,家家户户忙着给水稻放活水,大堂舅又外出订货未归。晚上时候,大舅妈把我们兄妹几人叫来,跟着她去放水,稻田放水最关键是要打通各个水渠环节,大舅妈提着马灯去寻找源头,长长的水渠被分成若干段,我们几人每人选一处坚守,水来了再自上而下叫唤。黑暗里大家都害怕得很,表姐提议唱歌,一张嘴却引得大家更害怕,下半夜,待水流终于下来时,表弟却早已呼呼地睡在田埂上。后来大堂舅回来听我们提及,忍不住哈哈大笑,边笑边从口袋掏出一大捧大白兔奶糖,这才消除几分我们对他的“怨气”。
一眨眼工夫,就到了改革开放新时代。多年来,在党的政策引领下,老村庄都变了样,宽阔的大马路代替了以往的“一根扁担走四方、裤管泥土晃呀晃”,天然气、自来水进了农家院,小超市、零售店开了一家又一家,供销社也进行了改革,先后实行承包经营、抽资转贷、收缩战线……曾一段时间,供销社职工大量下岗失业,部分职工甚至成了“上访户”,大堂舅主动退下来,在县供销社的支持下,回老家办起了“柑橘专业合作社”。
大堂舅老家位于山区,非常适宜柑橘生长。大堂舅介绍,老家种柑橘已有百余年历史,发展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形成了大规模,曾一度被周总理亲自命名并出口至加拿大。可惜到现在却没落了,生产、销售及口碑都跟不上时代要求。2005年,大堂舅的柑橘合作社发展壮大,吸收社员达200多户,大堂舅带着社员又开始往江浙、川渝等地考察学习,并将柑橘从橘园基础设施改造、种苗生产供应、果品初加工、储存保鲜、分级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细化和专业分工。为搭建更快捷的销售渠道,大堂舅把堂弟也拉入合作社,组建了电商团队,手把手教农户如何在抖音平台直播卖货,几年来,大堂舅的合作社先后荣获“柑橘销售优胜单位”“产业化诚信企业”等称号。
城乡巨变,新旧更替。曾经那些在计划经济时代发挥重要作用的老供销社已逐渐变成温暖的回忆。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新一代的供销合作人正踏着铿锵脚步努力向前,示范合作社、“三农”服务中心、庄稼医院、电商物流……山河无恙,烟火寻常,我们同心共筑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