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岁月长河里缓缓流淌,朵朵奔腾的浪花,追逐时代的脚步,悄然地舒展往事的画卷,穿梭着回忆的旋律。
老供销合作社,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兴许模糊且陌生,但对于母亲那辈人而言却是无法磨灭的记忆。随着新供销社走进人们视野,亦唤醒着母亲那代人内心深处封存的记忆。
母亲爱怀旧,打我记事起,常会向我提及老供销社的故事、票证陪伴她走过的岁月。
那年代,老供销合作社兴起,凭票证购物时期,买啥都离不开票。青墙红瓦的老屋门前,写着显眼的“供销社”几个大字,店内摆满郁美净、雪花膏、芝麻糖……一幕幕熟悉的画面,呈现在母亲记忆里,宛若千树万树梨花开,更承载着属于她那代人的酸、甜、苦、辣。
母亲告诉我,那时流行一句老话:“出门没票,购物难于上青天。”那个年代,按每户人数来发布票、棉花票……每年只发一次,票在手中则珍贵无比。人们珍惜每一张来之不易的布票、肉票,天还没亮就得赶去排队,供销社大门还没开,熙攘的人群已排成长龙,若去得太晚,物资缺乏年代,即使你有票,也只能空手而归。
每家每户,每年仅一张棉花票,几家人就商议着将棉花票积攒下来,先给一家人弹好棉被,年复一年,家家户户都有了新被子。盖着新棉被,母亲都会乐上好几天,那种高兴劲儿,比过年吃上肉还要开心。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村里人节约,一件衣服,大的穿不了,留给弟妹穿,有些衣服实在太破旧,补也不济于事,外祖母会挑选棉质的,给家人做打底衣。母亲说外祖母加工的衣服,虽不及铺面买好看,穿起来心窝都暖和。
母亲说,啥时都不能忘本。衣服轮流穿的习惯,一直延续到我这代人,穿着母亲缝改的衣服,心中总有着说不完的温暖。母亲那一代的老供销社经历,亦镌刻着岁月最美的印记。
每逢周末,我常会去河源看母亲。母亲爱吃荔枝,一大早,我特意来到农批市场,心想多挑些新鲜荔枝带给母亲,她定会欢喜。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7月份,惠州荔枝出产旺季,摊位上摆满了荔枝,卖家们热情地招呼顾客品尝,晶莹剔透的果肉,嵌着果汁在阳光下闪烁,光看就足令人垂涎三尺,有些人一口下去,一不留神连核一起吞下去,贪吃的模样,着实令人忍俊不禁。
店主热心地向我介绍着桂味、妃子笑……挑选着荔枝,突然想起老家亲戚在电话中都对荔枝赞不绝口,我思索着能否捎些荔枝回老家,可望着户外骄阳似火的天气,又担心快递时日过长,荔枝难免会坏。
店老板看出我的顾虑,噗嗤一笑:如今是电商时代,冷链物流驳接,一路冷藏保鲜,荔枝从果园摘采后可直接寄湖南,次日即可抵达。
交谈中,得知店老板来自泰美镇雷公村,乃当地出了名的荔枝村。村里成立了专业荔枝种植队,在政府指导下,年轻人纷纷学起科技种植,以前,村里只看得到老人与留守儿童,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如今,村里人在家门口,就能走上致富之路,由于荔枝口感好,不少外地人慕名而来。谈及到村里的变化,店老板眼里流淌着满满的幸福。
开往河源的高铁上,凝望着窗外疾驰而过的景致,高铁线相连着城市,我心中感慨万千。20多年前,第一次跟着父亲去博罗火车站干活,周边全是荒地。时光如白驹过隙,前几年初春,我与文友们去博罗横河镇采风,昔日荒凉景象已不见踪影,金灿灿的枇杷硕果缀满山林。村民们精心培育的黄竹枇杷,从色泽、口感、产量,打造了“岭南开春第一果”枇杷品牌,供销合作社兴起,“合作社机构+服务平台”助力产业链,足不出户就让自家农产品走遍全国各地,惠州博罗、汝湖等多地成为标准示范点。
不到半个小时的时辰,抵达河源。来到母亲身边,我为她剥着荔枝,一边聊起惠州乡村振兴的变化,就如当年她向我诉说老供销社的故事,母亲眼中闪烁着幸福的泪花。
翌日,我接到老家电话,大姨说荔枝尝起来就如刚采摘的一般清甜可口。听着电话那头一串串亲切的乡音,母亲脸上笑开了花,我想这份蜜甜一定甜到了母亲心底。
古代“一骑红尘妃子笑”,如今,供销社产业链结构在惠州的实施,冷链物流对水果、蔬菜生鲜等进行全方位保驾护航,中国速度拉近着城市间的距离。
供销社,从光阴中走来,记忆在时光中穿针走线,惠州这座美丽古城,在岁月中滋长着生命的倔强,一缕缕芬芳,沿着惠州这座追梦的城市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