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里的文化记忆

——评刘一达《中国人的称呼》

2023年11月11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连襟、红颜、良人……一声看似简单的称呼,往往是一种待人接物的礼仪体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家刘一达《中国人的称呼》(中译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选取了跨越千年的近300个常用称呼,从称呼源流到古今演变,引经据典,仔细考证,打捞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里的古人称谓,厘清今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称呼混乱,令人感悟悠久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变迁。

从古至今,中国人之间的称呼,往往有许多讲究,不同时代、不同对象、不同场合等,称呼的内容往往不同。恰当地、礼貌地称呼别人,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问题。比如说,外号往往带有调侃意味。许多人被人起过外号,也给人起过外号。有些外号带有亲近的意味,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有些外号却带有恶俗的意味,会给人带来生活的困扰,甚至心灵的伤害。所以,外号是不能随便叫的。

再如“老师”一词,原本是对教书先生的特定称谓,而随着时代发展,“老师”逐渐变为社会上流行的称谓,可真的能逢人就叫“老师”吗?回到生活的具体情境,称呼对方必须依照其身份、职业、年龄等,这样才能让人感到发自内心的尊重,也更符合称呼的礼仪。姓名则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独特符号,在古代“直呼其名”被视为“大不敬”,而现在姓名已相对简化,一般人在称呼的时候,指名道姓或直呼其名都已变得十分正常。

中国人称呼的演变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尊长、后辈、上级、下属之间的相互称呼,自有其内在的规矩。而自称、他称、鄙称、官称、惯称等称呼里,则透射出中国人的“谦恭精神”。其演化和发展,跟社会制度、宗法习俗等息息相关,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比如“先生”一词,其实并不是男士的专利。从“先出生”的释义,到指代“老师”的转变,从“有德行的老先生”,到成为男女通用的称呼,其中含义的转换,潜藏着中国历史演进的脉络,也镌刻着中华文化的印记。“夫人”如今一般指妻子,但这一称呼最初是专用的。从周朝到唐宋,一般人的妻子都不能称呼为“夫人”。直到宋元时期,这一称呼才可以民用。从“官用”到“民用”,所体现的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流动现象。作为女性第三人称的“她”,直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出现。

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称呼虽小,却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乃至一个家庭或团体的作风和精神。细读《中国人的称呼》,学习恰当地称呼别人这门学问,不仅能掌握拉近心与心之间距离的技巧,更能品味到蕴含其中的独特记忆和传统文化之美。(李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