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中心”建设步入关键期

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启整合性诊疗新模式

2023年11月30日惠州日报专题
字号:T|T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供图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供图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近年来,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院”)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急危重症患者诊治为重点,通过打造一批优势学科群,强化资源和人才投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疑难复杂和急危重症疾病的诊疗需求。

涵盖了肿瘤诊疗中心、急救创伤中心、心脏病诊疗中心、脑病诊疗中心、骨科疾病诊疗中心、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心、精准医学中心、老年病诊疗中心的“八大中心”,无疑是该院以病人为中心搞学科建设,开启整合性诊疗新模式的重要体现。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八大中心”建设蹄疾步稳,正步入发展的关键期。

聚焦急危重症

“特种兵”团队筑起学科发展新高地

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诊疗需求为导向的“八大中心”,凝聚了多学科综合优势,这种模式打破传统学科“单打独斗”的局面,纵向深化推进亚专科建设,横向广泛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关联学科融合发展,提高相关专科诊疗水平,也带动了学科跨越式发展。

事实上,这并非简单的学科“抱团成长”,更像是锻造一支精良的“特种兵”。为强化1+1>2的效果,医院从团队协作、门诊服务、病种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加速推进高水平学科群建设。学科群建立后,在每个中心内部,团队共享医疗资源,以最小代价救治患者;共同探讨疑难疾病,进而制定规范的治疗方案;共同攻克科研难关,解决更多临床新问题;共同申报课题和开展对外合作,站在新的高度申请更高层次的支持。

在很多综合医院,学科协作并不是新鲜事,但更多是自发的,随意性强。市一院在成熟探索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基础上,革故鼎新,通过从上至下的合作规范,形成“八大中心”。

自2021年9月提出“八大中心”建设目标,到2022年4月26日挂牌成立“八大中心”,市一院“八大中心”建设一步一个脚印,致力于提高危急重症诊治水平,为患者提供规范、精准、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作为市一院集中力量和资源打造的“八大中心”之一,肿瘤诊疗中心曾被纳入2022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是“健康惠州”建设的重要一环。在市委、市政府重视下,惠州市肿瘤界领军人物、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袁霞受任命加入市一院,担任市一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在她的带领下,该院肿瘤学科建设步步为营,集聚了优质医疗资源的肿瘤诊疗中心,肿瘤疾病救治能力逐渐迈向省内前列。2023年11月,市一院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签订合作协议,成为首批13个地市级医院中的合作医院之一,也是惠州首家且目前唯一的一家。

结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两院将在肿瘤学科共建、人才培养、联合诊疗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助推肿瘤诊疗中心医疗服务能力尤其是诊治疑难复杂病例能力的提升,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根据《广东省肿瘤专科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行动方案》《惠州市肿瘤专科优势资源下沉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要求,由市一院作为我市下沉行动的牵头医院,统筹我市肿瘤专科优质医疗资源,推动肿瘤专科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城乡肿瘤专科医疗服务均衡发展,有效降低肿瘤患者的异地住院比例,方案明确牵头医院需要建设集约式的日间化疗中心,以满足日间肿瘤患者多、药物配制复杂的需求,至此,肿瘤诊疗中心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正徐徐展开。

随着市一院放疗科开科进入倒计时,期盼已久的肿瘤患者们将多一个治疗新选择,这也意味着该院肿瘤诊疗中心开启“精、准、狠”的四维放疗时代。这不仅完善了医院肿瘤诊疗的闭环服务链条,更开启了该院肿瘤学科发展的新纪元。

紧扣患者需求

提供一站式综合诊治和全程闭环管理

63岁的张叔因心功能衰竭住院治疗,在心脏病诊疗中心,医生检查发现他有心脏瓣膜病,同时还有冠心病,其中两条血管的狭窄程度都>90%,随时可能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多重的心脏病变,使得治疗更加复杂。最终,在心脏病诊疗中心中内科组、外科组双剑合璧的协作下,张叔顺利完成两个“接力”手术:做“二尖瓣置换手术”的同时做“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手术”,这种手术方式,开创了惠州的先例。

在一般人印象里,“外科管开刀,内科管吃药”是约定俗成的惯例,患者想同时接受治疗,除非自己去另一个科室多挂一次号。作为“八大中心”之一的心脏病诊疗中心囊括了以心脏外科、心血管内科为核心的优势学科,在这里,以内、外科为界线决定患者去向的固有模式被打破。

同样如此的还有脑病诊疗中心等学科群,脑病是一种需要综合性个体化治疗和长期管理的疾病,市第一人民医院调动学科资源,打造粤东地区首家融合型脑病中心,使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脑血管病科和神经重症深度融合,为病人提供一体化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在整合医学格局下,学科“各自为战”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一体化诊疗,个体化治疗”成为时代趋势。“八大中心”里,病人不需要来回转诊或转科就能解决救治问题,疾病的诊治和救治模式早已从既往“串联模式”变成当前的“并联模式”。

在市一院投入优势资源集中倾力打造下,“八大中心”内部设施设备和制度管理日趋完善,逐渐形成MDT概念下的“院中院”模式,使得每个诊疗中心里,不仅病人不需来回跑,连医护人员也不需来回奔走。在中心里,医护团队可提供从院前预警、急诊救治,到住院综合治疗、出院后随访,再到长期康复治疗等全面一体化、综合性、一站式的服务。

构筑诊疗新高地

激发医院高质量发展活力

独木难成林,握指方成拳,唯有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合力,方能在改革大潮中有所作为。而这也正是市一院“八大中心”的发展逻辑。

“八大中心”经过2022年全力打造,目前已初见成效。其中脑病诊疗中心全年手术量超过1500台,血管造影、支架取栓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脑动脉搭桥等技术市内领先,DNT时间仅30分钟(国家标准为50分钟内),最短达到6分钟,挽救了无数生命;骨科疾病诊疗中心是省重点专科,加强脊柱外科、关节、运动医学科等亚专科建设,其中脊柱微创、关节置换及运动医学专业技术在惠州居领先地位,多项技术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同时深耕数字化骨科,在医疗产业、科研、临床治疗具前沿性;急救创伤中心是省内首个广东省二级创伤中心建设单位,搭建省内首个市级“公众-基层-高级”三级创伤培训体系,牵头成立惠州市创伤中心联盟,重症创伤的抢救成功率远高于国际水平,多地医院慕名前来交流;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心能开展所有内镜诊疗技术,是惠州市内率先能开展小肠镜下微创治疗的学科,心脏病诊疗中心通过多项国家级中心认证……学科建设的这一张张成绩单,见证着市一院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

无论是在规模化发展阶段,还是精细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学科建设都是医院发展的核心,以及战略的重中之重。在“八大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市一院聚焦新发展阶段,科学确定高水平学科梯队建设计划,全力构建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重点突出、梯次分明的“雁阵式”学科发展体系。

“八大中心”建设意味着新发展、新机遇、新动力。袁霞表示,“八大中心”品牌建设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医院不断加强特色专科、平台专科、薄弱专科建设,以专科发展带动诊疗能力和水平提升,致力于提高相关专科诊疗水平,未来朝着国家级高水平专科的方向迈进,同时带动医院整体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不断突破,助力医院高质量、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