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飞先生所著《千年孔子:商周之战、春秋之乱与孔子之变》可谓独树一帜,读罢足以寻迹探史,足以观史知人,足以因人而感,足以在文字中纵历千年而掩卷宗覃思。盖此书之编目与著述是颇具特色的,谨将一些体会与读者分享。
“思”与“行”相合。“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但其理念可以追溯到孔子学以致用的思想。孔子曾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他反对空而无物的说教,而鼓励弟子在广阔的政治和社会实践中去体会“仁”的内涵与“君子”的品格。在孙晓飞先生笔下,孔子的思想体系与行为标准,通过“克己复礼”这一核心而浑然融合在了一起,他精辟地指出,克己复礼是君子践行天道的“双腿”,也是唯一的路径。关于孔子的“出世”与“入世”,常有“孔子不仕”之论,郭象曾注曰:“圣人无心,仕与不仕随世耳”,不免有无思无虑之意;而孙晓飞先生则在深刻诠释“尊尊”“亲亲”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仕与不仕的选择权不在王与君,而在君子”,从而深入地阐明了君子“行道”的路径,让读者阅行至此,颇有如饮醍醐之感。
“人”与“史”相交。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虽然他的思想千年流芳,但孔子本身与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则是相互依存的。孙晓飞先生作为一位著名的历史学者,记述三千年的繁盛与衰败,他对中华文明史的潜精研思,让此书在篇章布局和叙述风格上,更具史学的求真与严谨,更多分析与观察的历史视角。
“真”与“幻”相辨。我们很多人对孔子生平的了解,都源于《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推崇孔子的地位,也表达了对孔子真诚的礼赞与景仰,他写道:“《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然而,敬之则尊以为圣,崇之则奉以为神,很多学者也曾指出这篇传记中有混乱、矛盾乃至神怪之处。孙晓飞先生通过大量历史文献的考证,还原史家之曲笔,揭开神迹之面纱,打破“异人、异相、异事、异能”之虚幻,让我们得以窥见孔子更接近真实的形象。这犹如穿透历史的烟霭,打破时光的滤镜,呈现出一块璞玉最质朴而本真的状态,这也是我所认为本书最为可贵之处。
往事越千年,古人今犹见,让我们一起再读孔子,去寻那穿越千古长夜的智慧之光。
(胡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