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对乡土的认识

《古村余韵——文化田埔》描述惠阳平潭新田埔村的历史和风物

2024年01月21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繁华都市、车水马龙,这些并不是惠州的全部,在这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里,还有众多古村落,星罗棋布,安静而美好。位于惠阳平潭的新田埔村,便是其中一个,历经300多个春秋更替,古朴至美,传承着鲜为人知的传说故事,守望着历久弥新的人文风情。

近日,惠州市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余小伦、蔡磊编写的《古村余韵——文化田埔》一书,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如本书引子所言,“新田埔,乃乡土惠州的缩影之一。”此书既是为新田埔村谱写的村史,也是一部关于新田埔村的文旅指南,以“重拾对乡土的认识”。

提起古村落,可以从人居环境、乡土文化、人文精神等方面去观察。先说最核心的人居环境。乡土中国,崇尚山水精神。刘禹锡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和“水”,道出了中国人的高雅志趣。山者,地之骨骼,如体格之支撑者;水者,地之血气,如经脉之流通者。山以气灵,水以动胜,山的厚重与水的灵动构成绝妙的风景组合。

新田埔村山峦起伏,最高处的山峦,有一个文雅名字——笔架山,竹木参差,藤蔓交替,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溪水潺潺。山坳间藏有两处当地名胜,一为西河古庙,二为东平窑。站在这两个地方鸟瞰全村,沃野广阔,田园秀色,尽收眼底,此为山势。西河潭水由涓涓细流开始,流入新田埔的母亲河——西枝江,奔向大海,此为水韵。山水交融的新田埔,生动诠释了山水形胜与山水精神。

再次说到乡土文化。迁徙聚居于新田埔的先人们,躬耕田野,安居乐业。依山临水间,渐生乡土文化。在山川秀丽的“聚宝盆”中,几百年来的耕读传家,让淳朴的新田埔人待人以善,乐达济世。如此乡土文化,既是优良传统,又是宝贵财富。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世间不少事物容易衰落甚至消亡,乡土文化,表面上有韧性,但离开属于它自己的特定时空后,就变得脆弱。承载着乡土文化的古村落,还在发展演变的路上。古村落保护,不仅要保护建筑、布局、环境等物质性资源,还要保护村民及附着于村民身上的文化习俗,留住乡土文化,守望乡愁。

对乡土中国的概念,这本《古村余韵——文化田埔》有精彩而翔实的描述,让我们借着这扇窗户,窥见乡土中国的美丽。这本书的编者余小伦及其搭档蔡磊,醉心于新田埔山水之醇美,沉浸其文化之敦厚,在此重燃东平窑之火,传承惠州千年陶瓷文化。创作烧窑之余,他们躬耕田间,深居简出,如陶渊明般优哉游哉。从他们的视角和感悟来讲述新田埔这方鲜被外人了解的地方,介绍新田埔的历史和风物,必定能给读者带来一份既清新又厚重的阅读感。

著名作家冯骥才有论,“古村落的价值不比长城小。”留住古村落,就是留住乡愁、守住文脉。新田埔村,具体而微,却珍贵异常。

人只有在路上,才能发现动人的风景和自己的真心;人只有身处广阔的天地中,才能感到时空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中国大地古村落数量以万计,据称仅广东就有2.6万个,数量如此庞大,我们穷其一生也未必能够一一走完。既然如此,我们就从身边的新田埔村开始,去了解乡土中国,相信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与启示。

(侯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