婶娘

□华霖

2024年03月23日惠州日报西湖
字号:T|T

去年中秋节前几天,远在江苏的婶娘发信息说在国庆假期间来惠州探望我们。我当即把这消息告诉了母亲,她高兴之余,张罗着迎接我多年未见的婶娘。

婶娘如约而至,我们全家欢迎她的到来,当晚设宴为她洗尘。我们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惠城的美景。饭后回到家,母亲与婶娘同睡一床,互诉衷肠。

母亲与婶娘已分别多年。最让妯娌俩同病相怜的是——她们都失去了自己的老伴,为了儿女她们都离开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故土,离开了相处几十年的邻里,乡愁便一直萦绕在她们心间。婶娘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母亲,等她的孙子孙女大些了,她要回老家。她说她的父亲母亲,还有丈夫都在老家,将来她一定要回去。是啊!那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父亲在世时,时常跟我们谈起家乡的事,特别是婶娘与叔叔一家对我们家的帮助,他更是常挂于心。我见父亲如此思念家乡,建议每年暑假回家看看,可父亲却说在惠州很好,隔年回去一次就行了。我们都知道,父亲这样做,是为了替我们省钱。后来父亲病重,他总跟我们念叨着,真想清明节再回去给爷爷奶奶扫一次墓。可父亲病情加重,医治无效,带着遗憾走了。他病重时还交代,如果他走了,不要告诉远在江苏的婶娘,他说在世时,给叔叔婶娘添了不少麻烦,死了就不要再麻烦她了。后来,当婶娘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哭了一场又一场。

来到惠州的第二天一大早,婶娘就要我和弟弟陪她去祭拜父亲。婶娘拿出她特意为父亲买的人参,放在父亲灵前,焚香点烛,跪拜于地,痛哭道:“哥啊,你这么善良的人为何会去得这么早啊……哥啊,你在那边一定要安好啊!”

我与弟弟不禁也跟着潸然泪下。

婶娘随堂弟到江苏生活,已过花甲之年的她要帮忙料理家务,带孙子孙女,每天忙得团团转。这次国庆长假,她舟车劳顿,千里迢迢来惠州,只为与我母亲相聚,祭拜我父亲,这样的情义又怎能不让我感动呢?

“那年我们家房子不幸被无情的火烧了,是你父亲和母亲让我们全家住在你们家,直到我们再建了房子才搬出来,你父亲对我们家的恩情我怎么能忘?如果这次我再不来,不完成这个心愿,我会后悔一辈子的。”婶娘一次又一次地在我面前提起父亲在世时对她家的帮助。她就是这样,永远只记得他人对她的帮助,自己对他人的帮助从不提及。

记忆中,婶娘有文化,到县城参加过工作,后来嫁到我们村,嫁给当医生的叔叔。说来奇怪,有文化的婶娘与没上过学的母亲却十分投缘,相处几十年,从未发生过争执,两人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在精神上相互慰藉,情同手足。

我母亲幼年丧父,很早就嫁给了我父亲。父亲弟弟妹妹多,家境贫寒,作为长兄的父亲与作为长嫂的母亲便要分担抚养弟弟妹妹的责任。母亲经历了各种苦难及辛酸,婶娘便成了她的倾听者。很多时候,母亲倾诉时,婶娘便在一旁落泪。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叔叔婶娘家的条件较好。那时,我们家比较穷,常常陷入经济困难中,生病了更是无钱医治。如果我们家有人生病了,总是请医生叔叔帮忙医治,有钱没钱他全力帮忙救治,有时甚至拿现金帮我们渡过难关。听母亲说,方圆几个村的人生病都是请医生叔叔去治,无论是深夜还是严寒酷暑,只要有人请他去,他都前往。

婶娘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到县城参加工作。后来,我离乡南下打工没有路费,婶娘拿出她平时积攒下来的钱给我,鼓励我走出那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她深刻认识到小山村的教育资源匮乏,因此在堂弟还在读初中时,就把他送到镇上最好的中学上学。在她的教育下,堂弟考上县里最好的高中,高考时又考到省里最好的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凭自己的实力在江苏安家立业。

10年前,婶娘随堂弟到江苏生活,而我的母亲与父亲随我和弟弟定居在广东惠州,自此,婶娘与母亲相隔千里,难以相聚。

现在,婶娘来到惠州,母亲当然是满心欢喜。祭拜完父亲后,我陪母亲与婶娘沿着苏东坡寓惠足迹游玩了一番。

一路上,我跟婶娘讲惠州的人文历史,讲苏东坡在惠州的故事,讲我在这里得到来自五湖四海朋友们帮助的事,讲惠州的发展前景……她赞叹道:“半城山色半城湖的惠州,是多么有人情味啊!我的亲人生活在这里,真好!”

南方金秋十月的下午,阳光猛烈,天气依然有些炎热,我们穿梭于惠州的大街小巷间,不多时就汗流浃背。我担心母亲与婶娘体力不支。婶娘说,与亲人一起走走,很开心,一点也不累。婶娘拉着母亲的手,笑容在脸上绽放。

婶娘回程上车时,紧紧地握着母亲的手,说:“嫂,惠州是个好地方,哥哥在惠州,你的后代都定居在这里,我为你们感到高兴。你以后就在惠州养老,不要总想着回老家。而我要回去,因为我的梦生(叔叔的名字)还在那里。”

这次,婶娘没有哭。阳光照在她那小麦色的圆脸上,祥和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