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遥相望,无时不思念。长久以来,总想写些纪念母亲的文字,但一直未能动笔。因为那些年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像是长满了老茧的双手,既干皴又温暖,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才能够写出我的心情。
母亲没有上过学堂,不认识字,但心算和记性特别好。小时候,母亲常讲述“孟母三迁”“头悬梁锥刺股”“精忠报国”等民间流传的轶闻趣事,从母亲挂在嘴边“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除草要趁早,教子要从小”“千靠万靠,不如自靠”“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的絮叨中,感受她内心的坚韧与力量,从她的言传身教中,我懂得了许多宝贵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总是和颜悦色地耐心教导我们,从未打骂过谁。母亲说,爹娘打娃只是吓唬一下,要是打在儿的身上,还不是疼在娘的心上?儿时的我,喜欢听母亲张口就来顺口溜似的“老话”,既“土”又在理,饱含智慧。
英国诗人赫伯特曾说:“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我深以为然。在那个年代,没有读过一天书的母亲,竟然有那么多的生存智慧。听母亲说,那些是老祖宗吃过的亏、受过的苦里面“摔”出来的,天底下哪有“早知道”的事啊。可以说,母亲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
从我记事起,父亲常年在外谋生,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母亲的肩上,但艰难苦涩的岁月并没有动摇母亲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在我印象中,母亲勤劳、吃苦、能干、节俭。农耕时,村里大姑娘小媳妇、妯娌姐妹在一起下田拔秧时,只见母亲低腰稳步移动,眨眼工夫就遥遥领先,身后留下一排排整齐拔好的秧苗。
母亲常说,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小时候,家里不仅养生猪,还养下仔的母猪。因为经济拮据买不起猪饲料,所以每天天不亮,母亲就起床采猪草。等我起床时,母亲已采了满满的几箩筐新鲜的猪草料回来,而露水却湿透了母亲的鞋子和衣裤。每逢学校放假,母亲便带我去地里干农活,在齐脖深的玉米地里,在长势喜人的棉田里,在抽穗灌浆的水稻田里,母亲悉心传授着各种技能,我学会了很多农活,并在劳动中品尝到了快乐的滋味,懂得了干农活“不仅是学习的一部分,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的道理,体会到只要辛勤耕耘,就会有丰厚的回报。多少次,我放学回家,在田间地头总能看到母亲劳作的身影,那是镌刻在我脑海里最美丽的一幅画。
母亲一辈子没有真正离开过那偏远的山村。虽然来过南方城市,但因不太习惯这里的生活,每次匆匆地来,又急急地去。真是故土难离啊!母亲去世后,我们尊重她的遗愿,把她安葬在老家打谷场旁老黄连树边,常年守望着她热爱的乡土和操持了一辈子的家园,静候着子孙的归来。
母亲的一生,平凡中折射出伟大,朴素中蕴含了崇高,虽然她只是天底下普普通通的一位母亲,但她却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我、改变着我。如今,母亲离开我们,她为儿女的无私奉献让我铭记一生。无论我走在哪里,仍旧思念母亲的温暖,一直谨记母亲“勤做事,管好己”的嘱咐,好好报答她的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