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绮青为晚清进士,字汉珍、汉父,号倦斋,惠州城区人。他早年就读于丰湖书院,是梁鼎芬的得意门生之一。后来,梁鼎芬受张之洞聘请,主讲广州广雅书院,携惠州十弟子随同,李绮青就在其中。清光绪十六年(1890),李绮青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先后任福建安溪和惠安、吉林榆树、河北武邑知县,最终官至吉林宁安知府。晚年旅居北京,著有《草间词》《听风听水词》《倦斋吟稿》。
词风“苍凉悲慨、清丽婉约”
李绮青的诗词、骈文都不错,但以词的成就最高。他与张韵梅、叶衍兰、江逢辰等倚声倡和,所著《听风听水词》和《草间词》在岭南甚至全国都有影响。
钱仲联在《近百年词坛点将录》誉李绮青的词“上接翁山(屈大均)”“为岭表词场之射雕手”。近人叶恭绰《广箧中词》则说“汉父丈为词卅载,功力甚深”。
李绮青去世时,其侄李煦寰正在法国留学,越洋寄联哀挽道:“兰成老去尚天涯,最怜麦秀余悲,独向词章寄孤愤;丁令归来失华表,独愧缥缃事业,惭无才调继前贤。”其中“独向词章寄孤愤”正是对他词风的描写。
读李绮青诗词的总印象,我以“苍凉悲慨、清丽婉约”概括他的词风。李绮青在《倦斋吟稿》中说自己:“岂无斫地之哀,不少补天之恨。则有海滨穷叟,老寓辽东;剑外羁臣,久居夔府……既抚时而兴感,每托兴以成篇。”
他的诗词特别是他的《草间词》中用字,多出现“秋”“愁”“凉”“凄”“寒”“空”“残”“悲”“冷”字,构成的意境是苍凉悲怆的。一首《水龙吟·对月有怀》就有“冷光”“凄凉”“深秋”“春寒”“广寒”,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现请看他的《金缕曲》:
“倦鸟知还未。笑归来、柴桑一叟,昨非今是。除却琴书无长物,闲自松窗料理。早观破、人情机械,堪叹漠阴矶上客,尚到头不解沙鸥意。谁领略,此中味。”
一个独自神伤的词人形象栩栩如生地直立在我们眼前。这不是“独向词章寄孤愤”,又是什么?
在光绪十九年(1893),李绮青所写的《摸鱼儿·西湖纪别》词曰:
“近清明、几番风雨,平堤飞尽香絮。西湖一席离亭宴,系艇绿杨阴处。春正暮,甚惜别伤春,一样愁情绪。”
这些词愁肠百结。字词不是堆砌出来的,而是从心底流出来的,更见他的“苍凉悲慨、清丽婉约”。
这一“苍凉悲慨、清丽婉约”风格的形成,与李绮青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有关。李绮青为官20余年,深刻体会到老百姓的艰苦生活。在不到两年的知府仕途中,他又相继遇到爱妻病殁等不幸。他性格耿直,厌倦官场。辞官之后,他寓居北京期间,爱妾又去世。在这种世情和心情下,他的创作多有惆怅、寂寞、悲伤的基调。
客居北京努力培育惠州文坛中坚
李绮青长期客居在外,却不忘振兴乡邦文化。清末民初,他与李丹麟、叶文澜等结成惠阳宏汉学会和西湖诗社。宏汉学会编辑出版学术文艺综合性地方刊物《循报月刊》。宏汉学会每季举办征文,由客居北京的李绮青负责出题,课卷汇齐后从惠州邮寄北京,请他阅卷评定名次。而西湖诗社除经常举行社员雅集外,还编印《西湖诗社吟稿》,刊载社员作品。这些活动对惠州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张友仁、叶史才、黄植祯等青年才俊,均于此中崭露头角,成长为民国惠州文坛中坚。
民国初年,李丹麟主持重修红棉水榭,请李绮青作记。十年后,水榭再次修缮,重开诗社,请章太炎书“红棉水榭”“西湖诗社”两匾额,刻木悬于船亭,李绮青再次作记。此记对惠州文人结社的传统作了深情回顾,更对后辈发扬光大这一传统寄予殷切期望,字里行间充满对故乡文化事业的关爱。
李绮青的诗文对家乡惠州影响深远。他与同学、词友互相切磋,诗词作品表现出的家国情怀,为文人所继承。如江逢辰《江孝通先生遗集》中表现出关心民瘼、热爱故乡、挚爱亲朋等情愫,这些给晚清民初的惠州诗坛带来一股清风。
大主题用细节形象展示,诗词讲究格律,尽力把粤讴、渔歌等民歌融入文人清丽的诗词风韵中,是他的诗词对后世诗词界一个影响。不管是同时代的江逢辰,还是以后的张友仁等,都注意到了“大主题、小口径”的写法,使“时代特点、小景折射”得到发扬,民歌、粤讴的唱词与文人创作的特色水乳交融,许多作品成为广为传诵的名作。我们在编辑《惠州历代诗词选粹》时,读到李绮青、江逢辰、张友仁等惠州诗人的作品,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时代特点、小景折射”的写作方式。
如今,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学习李绮青和邓承修、江逢辰等本地著名诗人、词家的风气愈盛。
由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整理出版的邓承修、李寿昌、江逢辰等惠州名人诗文集系列,是学习他们为人为文为诗的好教材。2019年,惠城区、惠东县、博罗县等3个县(区)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乡”荣誉称号,也是一个明证。出版的《惠州西湖楹联集》《惠州西湖辞赋集》《惠州西湖词曲集》《惠州西湖诗歌集》和《惠州历代诗词选粹》,特别是前三集填补了历史上没有专辑的空白,更清晰反映了当今对惠州古代诗词曲赋整理的努力和在这方面创作的活跃程度。
(李硕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