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树岗村景美人和、宜居宜业。惠州日报记者罗剑业 哈鹏 摄
近日,慕名来到松树岗村。村子位于“岭南第一山”罗浮山的山脚下,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浮华,仿佛是铺展于罗浮山下的一幅画卷,清幽静谧,自带罗浮山的仙气和灵气。
目光所及之处,绿色是主色调。不远处,巍峨苍翠的罗浮山在缭绕的云雾中若隐若现。近处,绿树环绕村舍,仿佛一团团深绿色的云朵在村中飘浮。翠嫩的田野,泛着绿丝绸一样的柔光。一畦畦青菜水灵灵的,宛如一块块翡翠。浓淡不一的各种绿交织在一起,组合成一幅层次分明的绿色水粉画。宽阔平整的水泥村道绵延在一望无际的绿意中。路边,清澈的池塘像一面面明镜,映照着蓝天白云。“树绕村庄,水满陂塘”“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呵,诗句里的美妙画面,活生生就在面前啊!
漫步村中,随处可见悠闲的人影。古老的大榕树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打着盹儿。休闲长廊里,年轻的情侣手牵手,慢悠悠地散步。凉亭里,几位阿婆闲聊着家长里短,时而发出笑声。商店门口,两个小姑娘舒适地靠在藤椅上,手捧着豆腐花,津津有味地吃着。三三两两的摄影者扛着相机,用镜头记录下一幕幕田园美景。民宿门口,不时有客人拖着行李箱进出。走累的游客,走进农庄,点几个地道农家菜,饮一杯香醇的本地山茶,尽情享受着惬意的时光。
继续向前,不觉行到田心村民小组。田园牧歌,心中向往之境,这个村民小组可谓名副其实。一幢幢白色民宅如一粒粒珍珠散落在村中,大多二至三层,不似其他地方的村居那般金碧辉煌,却有种“天然去雕饰”的素朴之美。宅子周围,村民们精心打造了小花园、小果园、小公园、小菜园,俗称“四小园”。各家园子皆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三角梅绚丽如烈焰,金银花吐露着醉人的芬芳,黄皮树、芒果树、桂花树枝繁叶茂、争奇斗艳,水灵灵的油麦菜在风中摇曳起舞,蚕菜爬满整个菜架,碧玉珠帘一般。一个个小园子,便是一处处小景致,为宅院涂抹上一抹抹缤纷的色彩。可以想象,这里的村民,每天一打开门就能见到绿意,一推开窗便能瞧见花开,时刻能闻到花香和果香,诗意的日子就在眼前,又何须追寻远方?
走着走着,感觉突然穿越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道路两边,清一色的旧瓦房,有的屋檐下挂着金灿灿的玉米,有的黄泥砖裸露在外面。这些老屋的墙面都绘满鲜艳的壁画,有成群的大鹅迈着欢快的步伐穿行在乡间小道上,有伸长脖子等待主人喂食的小肥猪,有戴草帽扎麻花辫子的清秀村姑,有嬉戏打闹的顽皮孩童。每幅画都鲜活灵动,情趣盎然,淋漓尽致地呈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活。一打听,得知这些全是闲置的农房,经过改造,打造成了特色民宿。
不远处有个家训广场。红砖筑就的宣传墙上,挂满书写着家训的牌匾,“乐善施”“好友爱”“要忠诚”……一句句箴言良语,时刻提醒着村民如何为人处世。
松树岗村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淳朴的民风。村民们谨记家训家风,用点滴平凡的小事,彰显着他们的善良和家国情怀。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抗日战争年代,村民主动让出自己的房子,让中共博罗第三任县委机关和中共博罗第四任县委机关先后在此办公。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为前线的战士运送粮食、递送情报,积极投身抗日活动。
进入新时代,村民们依旧传承着优良的乡风和民风。前几年,村里要修建一条村道,一位姓邱的老人第一个站出来,自愿拿出自家土地,村民们纷纷效仿,使村道很快修成通行。正因为村民们的积极支持和配合,才使得村里的各项建设顺利进行。
最里面是后山公园。沿石阶而上,一路鸟语花香,蜂飞蝶舞,山风吹来阵阵清凉,让人神清气爽。公园里,高大的加里树傲然挺立,像威风凛凛的卫士。四周是茂密的竹林,遮天蔽日,在园中筑起一道道美不胜收的绿屏风。花坛中,成片的马缨丹齐刷刷全开花了,闪烁着梦幻般的淡紫色,宛如一片紫色的星星海。公园走走,身心变得轻盈而自在。
站在公园最高处,美丽的松树岗村尽收眼底,处处焕发着生机和活力。这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所有光鲜的背后都饱含着努力付出的汗水和心血。随行的村干部向我们讲述了村子蝶变的故事。从前的松树岗是个脏乱的穷山村,通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村干部和村民齐心协力地整治、改造和建设下,才蜕变为今天“绿富美”的模样。为了村子的可持续性发展,村里不断探索适宜本村发展的路子,引进农场、豆腐花工厂等项目和产业,通过村企合作的形式,把闲置的田地充分利用起来,为村民致富创收,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吸引众多乡贤返乡创业。
松树岗村美名远扬,佳音频传,先后荣获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广东省文明村等诸多美誉,成为集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产业的明星村,每天都有游客纷沓而来旅游观光、体验田园生活。
900多年前,苏东坡在此写下“罗浮山下四时春”的佳句,这片土地注定不平凡。如今的松树岗,将一幅景美人和、宜居宜业的新农村画卷呈现在世人眼前。展望未来,这幅画卷必定会更加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