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他们是“‘男’丁格尔”!

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3位男护士以坚定信念和责任担当守护生命健康

2024年05月11日惠州日报专题
字号:T|T
    李兆翼站在无影灯下协助手术。

李兆翼站在无影灯下协助手术。

    邹飞为ICU的卧床病人进行手部按摩。

邹飞为ICU的卧床病人进行手部按摩。

    王海波在整理急救药物。

王海波在整理急救药物。

提起南丁格尔,大家往往想起的是那位被广为传颂的提灯女神。说到护士,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常常是女神般的白衣天使。在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有这样一群“硬核天使”,他们既有女性的细腻,也有男性的刚毅,能扛人、能干事,他们就是“‘男’丁格尔”。

在第113个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探访三位临床一线的“‘男’丁格尔”,倾听他们的岗位故事,体会他们的职业甘苦。

李兆翼

手术室的“总调度师”

从步入护理行业的“小萌新”,到服务患者被贴上“不信任”标签,再到如今成为手术室里妥妥的“大暖男”,李兆翼一直走在学习路上,积极参加演讲比赛、操作技能大赛等,是医院领导和同事心中“弯腰能干、坐下能写、站起能讲”的优秀护士。

手术室如同没有硝烟的战场,医生“冲锋”在前,巡回护士在一旁配合。今年31岁的李兆翼,是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手术室的巡回护士,也是手术室里为数不多的“‘男’丁格尔”。在手术室里,李兆翼负责手术患者的管理、手术物品的提供、与麻醉师及手术医生的沟通协调、接台手术等,工作内容繁琐,但对于已经有13年工作经验的李兆翼来说,处理这些得心应手。因为是男护士,在搬运病人、摆体位、操作大型设备等方面,李兆翼更有优势。

手术中,医生专注手术,李兆翼则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完善护理记录单、调整无影灯灯光、提供手术用物、清点手术器械等,事无巨细,样样操心。一场手术下来,李兆翼是最忙的那个人,各方面都需要他协调配合,是手术室里妥妥的“总调度师”。

一名60多岁的男患者在手术前表现得十分紧张不安,额头也冒出了冷汗。李兆翼给予老人更多关怀,多次给予安慰关心,“口干吗”“冷不冷”……这些话语让老人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最后,手术顺利完成,老人也十分感谢李兆翼对他的照顾。

李兆翼说,每次手术顺利结束后,看到患者生命体征一切正常,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邹飞

爱发明拿下15项发明专利

常规监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操作多种ICU仪器,对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ICU护士长、主管护师邹飞来说是“家常便饭”,这也是ICU护士的基本功。三分医疗,七分护理,作为患者最可靠的“战友”,ICU护士几乎24小时候命,紧紧盯着机器和患者,打起十二分精神。

2011年,邹飞到市第六人民医院工作,成为神经外科ICU的一名男护士,也是科室里的“独苗”男护士,被护士姐妹们当成“国宝”。在团队的帮助下,邹飞迅速成长,并于2020年成功竞聘上护士长,科室里也新添了3名“‘男’丁格尔”,他也一直带领着同事守护着每一名重症患者。

“ICU是冰冷的,我的爱是热忱的,最大的愿望就是每一位ICU患者都能回到普通病房。”邹飞说。

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要操作的仪器和器械多,实际操作中护士经常遇到各种不便,一次偶然让邹飞开启了“发明之路”——一位患者需要锻炼自主呼吸功能,邹飞突发奇想在注射器里的黑色软胶活塞扎了个小孔,暂时堵住气管切开导管口,使患者自主呼吸,这个微创新被当时的护士长点赞。此后,邹飞就像被打通了发明创造的“任督二脉”,他在一次护理中又有了新发明:临床静脉治疗中,三通接头只有在输液一端可过滤,其他通道未进行过滤,一些微粒容易进入患者体内,于是邹飞将三通管制作成一个精密过滤器,阻挡各种细菌、杂质,有效改善了开放式输液三通管腔呈开放状态时“条条大路通病菌”的缺点。

敏锐的洞察力和热爱科研的精神让邹飞的创作源泉不断涌现,很多实用、低成本、效果优、人性化的“金点子”应运而生——从业13年来,邹飞先后拿到15项发明专利,如一种脑室外引流管测量仪用辅助装置、一种含精密过滤无菌旋塞的药物注射管等。邹飞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发明帮助患者解决困难、获得更好的治疗体验,让患者转危为安,早日康复。

王海波

全力以赴与“死神”赛跑

当救护车的笛声一响,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王海波就忙起来了:止血、清理创口、缝合伤口……

急诊科的工作都是跑着完成的,患者多的时候,从上班到交班只能吃上一顿饭。

急诊科是医院人流量大、抢救和管理工作繁重的“最前锋”科室,这里每一天都是“战场”,这里的医护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24小时为生命站岗。王海波表示,作为急诊科护士,他需要以最快的速度精准分诊,保障病人及时获得有效治疗。

作为“‘男’丁格尔”,王海波在危重症患者抢救、突发事件应急救护、特殊群体患者护理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优势。一天深夜,急诊科来了一名醉汉,女护士准备给他扎针时,醉汉情绪暴躁,王海波自告奋勇接手。让人意料不到的是,在他准备帮其扎针时,醉汉猛地拔出针头,挥手就往王海波脸上甩去,幸好被他用手挡住。他说,不后悔选择这份职业,治病救人的过程就是自己最直接的价值体现,“虽然压力大,但热爱足以抵消”。

日常工作中,王海波不仅要执行医嘱,为病患打针、输液,熟练处置各种突发状况,还要关注病患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干预。他会主动陪在患者身边,与他们沟通交流,让患者了解救治流程,从而缓解紧张焦急的情绪。

作为急诊科护士,王海波见过太多的生离死别。工作时间越长,他越感到生命的脆弱,对职业的敬畏感越强。“看到患者转危为安是我内心最踏实、最幸福的时刻。”王海波说,那一刻,他觉得付出再多也值得,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值得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但是遇到抢救失败时,那种挫败感和无力感让他心痛。

策划/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黄尉宏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李芳娟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许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