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潮涌起东江,开放先行大亚湾。三十年栉风沐雨,三十年春华秋实。大亚湾石化产业发展走过了三十多年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在惠州乃至广东改革开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绿色石化新城的崛起》一书正式出版发行,就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主动、擘画大亚湾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前景。
一、大亚湾石化产业发展史是惠州改革开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0年5月25日,惠州港首座万吨级码头移山填海式的定向爆破,打响了石化城建设的第一炮,也打响了惠州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石化项目历经12年的风雨谈判,合资企业合同、土地使用合同、公用工程合同、专利技术转让合同等上百个合同的签署,在漫长的谈判中我们学到了外国先进的经济思维和管理经验,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我们以更加坚定的步伐阔步前行,终于在2002年11月1日,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在大亚湾畔打下第一根桩,大亚湾石化项目尘埃落定。紧接着,13家世界500强企业开始在大亚湾布局投资……一幅气势宏大的改革开放画卷徐徐地展开。
惠州“春天的故事”,就藏在大亚湾石化新城里。全书30万字,通过各位石化项目亲历者的回忆,让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第一次公开在世人的面前,历史细节和历史真实在集体回忆中多侧面互证,立体和真实反映了三十多年前惠州的创业者们谈判交锋、招商抢资、征地拆迁等改革开放全景图。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绿色石化新城的崛起》作为惠州首部改革开放专题性的当代史,多视角、多层次、立体化表现改革开放中的活力惠州。
二、石化人的精神是改革开放精神重要内容。
从20位被采访对象,特别是邓华轩、朱友植、郑永和等老领导的采访中,我们看到了从当年惠州“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的经济困境,发展到现在大亚湾灯光璀璨的世界级石化新城,其中倾注了一代又一代石化人的泪和汗。绿色石化新城建设的先行者们一路闯关夺隘,一路积厚成势。他们怀揣梦想、抢抓机遇,披荆斩棘、探索创新,笃行实干、负重前行,沧桑巨变的背后是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精神底色。
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可以套用的方法和经验,只能在实践中艰难探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勇于创新,互利合作、命运与共”的改革开放精神,在这本书里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今天的惠州,在面向大海、敞开大门的开放发展中,接力棒历史性地交到了我们的手上,我们更要以石化人“啃”的精神、“创”的勇气、“赶”的状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定地干,以新担当新作为推进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超前的思维谋划未来,以勇气和胆识开辟改革开放的新赛道。
三、抓住时代机遇,在改革开放中把握好历史主动。
把握历史主动是一种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的精神品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掌握历史主动、抓住历史机遇,发扬斗争精神、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中朝着正确方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四次赴广东考察调研,两次参加全国人代会广东代表团审议,多次对做好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牢记殷殷嘱托,我们要砥砺前行,在实现新使命新任务上担当新作为、干出新气象。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纷争和军事冲突多点爆发,全球经济滞胀,金融风险上升。逆全球化浪潮持续不断,全球贸易结构正在重塑,“脱钩断链”对全球经济循环构成严重影响,外部环境风险加大。惠州外贸依存度仍然较高,世界经济低迷和外贸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我们影响较大。
机遇与挑战并存,关键是我们如何破局?大亚湾石化项目发展史告诉我们,在时与机中如何抓住机遇,在取与舍中如何锚定目标,在点与面中如何重点突破,在远与近中如何行稳致远,在攻与守中如何提高韧性,在上与下中如何齐心协力,这就是在重要的时间节点里,我们牢牢地、紧紧地把握历史主动,才创造出来的大亚湾改革开放奇迹。
一是既要有“破”,更要有“立”。迈向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说到底是改变、突破与超越,是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大亚湾石化项目已初具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雏形,但存在土地资源、技术等方面的瓶颈。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基本方法。我们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坚定地把高质量发展的标杆立起来,打破零敲碎打、粗放式发展的旧模式;要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以“破”的魄力、“立”的担当,坚决破除发展之羁、系统破解市场之忧、持续增强竞争优势,在新征程上“跑”出加速度。
二是既要有“量”,更要有“质”。推动大亚湾高质量发展核心在“高质量”,就是要践行新发展理念,在“量”的基础上提高发展的“质”。石化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越往下游精细化工延伸,技术越密集,科技创新越重要。要推进石化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依托中海油惠州石化、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中海壳牌惠州乙烯、恒力石化PTA等重大项目,建设一批化工研发创新机构,培育壮大高端聚合物、化工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中小型生产企业与石化企业产业联动,推动石化产业链向下游精细化工延伸、价值链向上游高附加值部分攀升、创新链全方位赋能。
三是既要有“引”,更要有“领”。20多年来,中海壳牌引进大亚湾后,累计投资1180亿元持续深耕石化产业,并产生灯塔效应、示范效应和“榕树效应”,吸引13家世界500强企业、27家行业领导者纷纷入驻大亚湾石化区。新时代的大亚湾,既要不断引进外资、引进企业,更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石化项目的“领跑者”。在不断推进大亚湾石化区南区北区联动发展的同时,集聚发展中下游精细化工产业链,推动与大亚湾石化区上游原料供给实现“隔墙供应”,以更大空间、更高效率促进石化、新材料、能源产业耦合发展。在更大范围内,要推动大亚湾石化产业与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融合。要支持化工企业参与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参与制定修订石化领域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
(沈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