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浙江实施“千万工程”的精髓在于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浙江农村的全面发展,正是调查研究之花结出的丰硕成果。我们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充分听取当地群众的所需所盼,找准问题根源,调动干群主动作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地制宜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造福一方百姓。
以调查研究为切入点,基层党员干部要做好政策的“传声筒”。各地尤其是镇(街)、村(居)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由镇(街)党(工)委牵头,发动全镇干部职工,结合挂点联系制度,以村(居)为单位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鉴于当前全市各镇(街)的干部职工大多数来自本土,而这部分干部职工大多数见证了本地10年乃至20年的发展历程,由他们领衔,号召村(居)的群众代表、党员干部、外出乡贤及留村贤达、在外华侨等群体,开展为期不少于1个月的调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收集到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还能发挥先进带动作用。依托部分群体将上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措施面对面地进行宣传引导,把党委政府与群众的思想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从而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以调研成果为导向,让群众共绘发展“施工图”。个人的调查研究或者一个团队的调查报告也许不够有说服力,但如果能集一个地方先进代表乃至其人民群众智慧的调查研究成果,是富有科学性、具有充分代表性的,能准确反映一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也代表着这个地方群众的所需所盼。让本地的群众参与描绘家乡的发展蓝图,让人民群众不仅成为地方发展的见证者,更是设计师、建筑师,才能让宏伟蓝图变为实景图。
大兴“百花齐放”的凝心活动,与群众共话干群“鱼水情”。我们要围绕地方文化习俗,紧扣地方群众所想所盼,开展各式各样的凝心聚魂活动,凝的是人心、聚的是乡魂。比如,用“大喇叭”做大文章。目前,乡村大多配备了宣传应急“大喇叭”,但往往该设备仅停留在日常的三防应急层面,没能充分发挥其“2.0”甚至“3.0”功能。各村可以从乡村治理角度入手,以“小手拉大手”的模式,发动本村在校学生充当“小小播音员”。每逢放学、节假日,孩子天真的声音在村庄环绕,每一次的播音,不仅是孩子家庭“受洗礼”的过程,还能成为邻里、同学之间的谈资,潜移默化促使每个家庭参与乡村治理,集体荣誉感逐步增强、政策落地率逐步提升。再比如,开展围炉夜访活动。一张桌子、一包花生、一袋茶叶将镇村组三级干部与群众连在一起,在镇(街)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由镇干部牵头,组织村、组干部带着笔记本、拿着花生米在挂点村入户“夜访”,每周1次,每次1家,每家至少解决1个问题和带走1个下周解决的问题,每次“夜访”,邀请群众一起来做客,让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让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让群众所求有地可诉。
(作者单位:惠阳区良井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