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访书行

□刘小标

2024年06月15日惠州日报西湖
字号:T|T

参观一个城市的名胜古迹容易,了解它的气质却没那么容易。我的体会,到一个城市旅行,在访书读书行程里往往最容易了解城市的气质。去昆明的飞机晚点了一个多小时,足够在飞机上读完于坚的《昆明记》,这是本图文书,除了作者对家乡生活的思考感悟,内附不少作者的摄影作品和诗,读后算是对昆明多了一些理解——这是座生活气息十足的城市。来之前特意翻看了绿茶的《如果没有书店:中国书迷打卡计划》,没有介绍昆明书店的文章,只能在微信微博上胡乱搜索一些信息,倒也有不少好的推介。

飞机落地,先去逛了逛云南大学东陆校区,6月的广东已是盛夏,这里却清凉舒适,行走在绿美校园中好不惬意。爬了几个坡,居然有点气喘,太阳穴发紧,是轻微的高原反应。

校园虽静谧,按捺不住我访书的心情,直接逛了大学附近的说文书屋。在这个小小的书店,我翻翻捡捡出《滇南散记》《石屏随笔》《白马雪山》等书,顺手收了一本《周汝昌说红楼》。然后直奔西站旧书交易市场,一条几十米的短巷子里有几家旧书店“排排坐”。看招牌有万卷书屋、最书店、书必银书行,放眼望去都是高高的货架上满满当当挤满了旧书,虽然书不少,但是体验感并不太好,黑灯瞎火的,只能用手机照亮,大多是我不感兴趣的题材,感兴趣的一些文学类读物的装帧设计却缺乏美感,书的摆放毫无规律,翻捡了好一会儿也没啥收获。去前台问收银的小姑娘时,才发现这些旧书都在网上售卖,售价还不低,于是只要了4册《书与人》,都是1995年、1996年的旧杂志,这份杂志估计早已停刊,里面刊载的关于读书访书的文章倒值得读读。8元要了一本毛尖的《当世界向右的时候》。

总的感觉,这里旧书虽不少,但摆放太过混乱,书的品相不行,售价还不低,没有太多淘宝的感觉。

小雨中逛完翠湖,逛了周边几家书店。先是大象书店,找到它并不容易,在文化巷瞅见了大象书店的店招,顺着巷子走进去,看到一个大象的Logo,拨开塑料帘子进去,豁然开朗,直面的是一架二手书,倒也有不少我想买的,可惜定价颇高,多为29元、35元这样的价格,于是也就放弃了。雨一直下,鞋子都湿了,还是坚持到了知名的东方书店。在昆明老街的餐食区,周边全是各类网红餐馆,这食品的味道让人喜欢不起来,进到店里,一楼的二手书少得可怜,堆在地上有两摞,我一本本翻过,只有一本郭沫若写的《创造十年》值得买,翻看了内容后还是放下了。然后找到了璞玉书店,因为雨夜不好打车,我径直步行前往,这是家新书店,没有任何旧书的痕迹,除了看到一册曾孝濂的《云南花鸟》让我有阅读欲望,其他新书没有太多吸引力。店里正在布展,听店员简单介绍了几句,在前台收了一册冷冰川的明信片,便离开了。次日还访了一家世界书局,在一家商场里,书很多,还设有不少自习座位,在书架上居然让我看到了《李广宇书话五种》,这是此前在其他书店都未遇到的。

在昆明的最后一日颇为自由,挂念着于坚《昆明记》里写到的筇竹寺五百罗汉泥塑,寻了C61路公交车顺着盘山公路上了一座山,静静看了这些形态各异的罗汉。下山来还有点时间,便去了潘家湾古玩市场,恰恰天气放晴,进门就望见了不少书摊,不由得喜出望外,不禁感叹还是来得晚了,前几日就该先来这里访书。书摊不少,大都平铺在地上,看起来很是便利,有的书摊直接放了牌子——每本5元,有的还得跟摊主谈谈价格,逛了好几个小时,只挑了四册书,贾平凹的《废都》(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老舍的《月牙儿 阳光 我这一辈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包永辉的《政道:仇和十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黄永玉的《给孩子的动物寓言》(中信出版社2016年4月版)。一共只花了25元。

这些年的走走读读,我更为偏爱二手书店的淘宝之喜。昆明的旧书市场让读书人羡慕欣喜,这里弥漫着的书香,该是多少书虫心驰神往之处,多希望在我们身边也能有这样的一片书迷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