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小体验官们体验柏塘山茶制作过程。图片由小惠同学提供
“茶叶是怎么制作的?”“还能学习制作非遗花灯呢!真是太期待了。”7月6日,芒种茶香四溢 非遗花灯映彩——“时令惠州”非遗研学之旅正式启动,非遗小体验官们满怀期待踏上了一场独特的非遗研学之旅,前往博罗县茶叶产业园、柏塘镇古榄园了解、体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柏塘山茶制作技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茜塘围花灯制作工艺,感受非遗之美。
了解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奇妙旅程
“大家知道喝茶有什么礼仪吗?制作茶叶有什么工序呢?”在博罗县茶叶产业园,非遗小体验官们在讲师的讲解下,了解茶叶的历史和发展,以及制作茶叶的工艺与品茶的礼仪等方面知识。
随后,节气知识课堂开课了,讲师变成二十四节气“科普官”,向非遗小体验官们科普芒种的由来及习俗,让非遗小体验官们了解节气小知识。“大家知不知道芒种的由来呢?”非遗小体验官们沉浸在节气科普氛围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劳动的魅力。
在茶文化知识理论“武装”头脑后,非遗小体验官们信心满满地前往古榄园。一抵达茶园,非遗小体验官们就被眼前漫山遍野的翠绿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绿色的童话世界。在讲师的带领下,他们迫不及待地参与到采摘茶叶的环节中,小小的身影穿梭在茶树间,小心翼翼地挑选着鲜嫩的芽叶,脸上洋溢着专注与喜悦。
“柏塘山茶的茶叶还需要经过杀青、揉捻、炒茶、提香等流程,才能变成我们平时喝的茶叶。现在我们进行的是杀青步骤。”采摘下来的茶叶在经过摊青后,炒茶师傅戴着手套用手翻炒茶叶,茶叶在铁锅翻炒下渐渐发出浓郁的茶香,令人心旷神怡。非遗小体验官们围在炒锅旁,聚精会神地观察着炒茶师傅熟练的手法,倾听着炒茶师傅讲解杀青中的关键技巧。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炒茶师傅的工作,非遗小体验官们还积极采访了师傅的从业经历和背后的故事。从炒茶师傅的话语中,他们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艰辛与坚守,也体会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炒茶虽然很枯燥,但看到自己炒出的山茶散发着阵阵清香,人们喝着茶发出赞叹声,心里很有满足感。”
感受非遗花灯制作的精湛技艺
采摘与炒制柏塘山茶的体验结束后,非遗小体验官们又投入到手工皂的制作中。非遗小体验官们将茶叶的精华融入手工皂里,感受着创意与实践的融合。而这一天的精彩并未就此结束。非遗小体验官们接着又体验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茜塘围花灯制作工艺。由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朱仕林讲解花灯制作技艺。扎骨架、糊裱、装饰……非遗小体验官们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将一根根长短不一的木棍子拼接起来,搭建成骨架子,将彩纸糊裱在架子上;有的负责剪花、折花,用纸花和纸叶子装饰架子。他们用一双双小手裁剪、粘贴、绘制,将传统的工艺与自己的想象相结合,一盏盏精美的花灯在他们手中诞生。
作为一名传统手工花灯制作手艺人,朱仕林告诉非遗小体验官们,制作花灯并不简单,做灯身、做灯撑、拼接单门格、裁剪画纸等环节工序复杂。现在大家体验的是最简易的花灯制作流程。“每到正月初二至正月十四,柏塘镇最是热闹,订灯人家会来请灯,敲锣打鼓将预订的灯请回并进行上灯。”
在这一整天的非遗研学之旅中,非遗小体验官们不仅体验了茶文化的魅力,了解了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奇妙旅程,还感受到了非遗花灯制作的精湛技艺。非遗小体验官们在实践中收获了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更在心中种下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据悉,活动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将“非遗+文旅+研学”深度融合,非遗研学团踩着节令的律动,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寻找属于“时令惠州”的独特之美,并通过接触更真实的非遗生产环境,直观全面了解非遗项目。本次活动由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额补贴。接下来,惠州市文化馆、惠州日报社还将持续推出“时令惠州”非遗研学系列活动,以优惠补贴的方式,让体验官们更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非遗的魅力。
惠州日报记者蓝斐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