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梅金杏黄;秋收冬藏,四时有序。“中国人度过时间的方式,多数是在劳作之中完成的,而节气、节日便是生活刻度上的结绳记事。”作家周华诚在其新著《仪式:中国人的时间哲学》中,以开阔的视野、灵动的文字,讲述在时间之中如何以“仪式”的态度和方法去发现、感知、鉴赏、创造美,并由这样的美抵达并重建传统文化生活的具体途径,让我们在古意相通中,窥探到隐匿在时间深处的中国人的生活密码。
《仪式:中国人的时间哲学》分《节气风物之美》《岁时礼俗之美》两册,共收录了作者近年来书写故乡风物与礼俗的103篇散文。该书分别从节气、节日两个角度,通过对作者故乡浙西常山这一局部地域的样本观察,力图呈现一个时间演进过程中富有传统文化意义的当代江南,让我们窥探到自然序列的隐秘之美。书中内容,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活之美的追寻,又是对当下社会发展的珍贵记录,可谓是记忆中的“岁时广记”、文字里的“故乡时间”。书中注重当下体验,文字活泼清新,意境空灵温暖,读来令人感动。
仪式是中国人的生命印记和独有的浪漫,透露着古人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结晶。比如,书中提到,立春打春牛、清明采茶、谷雨放春归、立夏拔秧草、白露晒月光……每一篇章都让人在领略时间之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脉络与节奏。仪式不仅展现了中国人独有的生存智慧,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薪火相传走到今天的内在力量,体现着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的独特之处,并让我们在知悉生命的法则中明白,只有顺着时间的方向,在合适的时间过适合的生活、做适宜的事,才是人生的真谛。
生活是需要仪式感的。现实中我们经常听到,如今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其实这就是对“时令仪式感”消失的觉察。作者多年践行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美学研究,对仪式体悟深刻。比如书中的《焐酒记》,描写了普通不过的酿酒封存经历,却因酒藏花树下,滋生“念想”,待友来访,“每年启一次”“聚饮”。于是,原本平常的日子便有了情趣,有了诗意,有了热烈,有了节日的意味和情感。再如《清苦的味道》,由苦瓜谈到了青蛳和苦丁茶,虽然都是苦味的食物,但它们有“苦自己不苦他人”的品性,有“清凉败火”的养生术,有极具“活泼之气的鲜苦与清苦滋味”,于是原本单调的生活也因“苦”中作乐而变得丰富起来。
仪式既是让平凡日子发光的魔法,也是对一年到头忙碌的人们最好的褒奖和回馈。一年四季、一日三餐的循环往复,赋予某一天特别的意义,让它区别于别日,于是原本藏有悲欢甘苦的日子,也就光亮起来。生活中有了风雅有趣的仪式,日子也便成了诗。
有仪式感的生活,会让人觉得活在庄重和认真里。现实中很多有意思的传统仪式,比如吃饭时米饭不能掉在地上,春节晚上要彻夜亮灯等等,这是从时间里凝固下来的生活仪式,它会让人对万物心怀敬重,与古人心意相通,对生活满腔热爱。每一个家庭都遵循着岁时年轮的轨迹,过着寻常而有意义的日子。虽然这些仪式感在现代社会似乎有些过时了,但在作者看来,正是这些生活中的仪式感,让我们对自然与生活保持着敬畏。
吃茶且看花,日长如小年。作者书写仪式,不仅是对传统文化之“礼”的抢救、修复与重建,更是对生活和人生的致敬。它让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中,确认自己的身份与故乡,让我们在仪式感中,读懂日子和岁月。(秦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