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步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连日来,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大家纷纷表示,将进一步践行“两山”理念,统筹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助力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优化空间格局,强化要素保障,健全治理体系
全会提出,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
近年来,惠州从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系统推进发展要素保障工作。全市自然资源系统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实施“百千万工程”重点工作,全力做好土地要素保障,精准配置资源,高质量搭建空间规划管控体系,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力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厚植绿色生态底色,为惠州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贡献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力量。
“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坚持全域全类型的要素保障和保护,从实际出发,围绕高质量发展,聚焦自然资源领域重点改革任务,构建生态优美的空间环境,持续推进改革红利落地见效。”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游京樊表示,接下来,全市自然资源部门将强化规划引领,构建优美山水城市格局,始终聚焦山水林田湖海城兼备的国土空间要素特征,统筹布局生态空间,在高效支撑惠州城市建设的同时不断厚植城市生态基底。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年底前完成全市2.46万亩补充耕地任务,用“长牙齿”措施整治违法用地。全力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整农村发展资源。狠抓7个县(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提质扩面,助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强化要素保障,土地要素应保尽保。千方百计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年内实现超2万亩目标。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对新增建设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年内供应工业用地1万亩以上,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全会提出,推进生态综合补偿,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生态价值理念,通过推动赔偿制度改革,体现环境资源生态功能价值,促使赔偿义务人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市生态环境局政策法规科科长黄远华表示,接下来,市生态环境部门将持续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不断拓展我市全领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例实践,进一步建立健全简化鉴定评估、替代修复、检察监督以及行政司法联动等方面的制度体系,深化部门协作、县(区)联动,形成推进赔偿制度落地见效的强大工作合力。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
全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
“全会关于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惠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市能源和重点项目局党组书记、局长黄伟忠表示,惠州将有力有序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统筹推进“风光核气(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发展,加快发展核电、抽水蓄能、天然气发电以及LNG接收储运体系,因地制宜发展风电、光伏,大力推进电源电网建设,促进能源高效利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积极维持全市电力供应平衡。
日前,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意见》,赋予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全球石化产业高地,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中心能级的使命任务。
对此,黄伟忠表示,接下来,惠州将聚焦“2+1”现代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强化高质量发展用能保障,推动能耗要素向重点产业项目倾斜,多措并举拓宽用能空间,确保经济发展不缺能耗指标。锚定打造新型储能应用示范城市的目标,继续坚持以应用助推制造的思路,持续推动新能源与交通、工业、住房、乡村振兴等领域融合发展、互促共进,不断拓展新型储能产品在新能源汽车、低碳园区、绿色工厂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加快形成新型储能产业新质生产力。
推动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
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建设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
“石油化工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迈进。”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安全副总监、健康安全环保中心经理李江山表示,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中海油惠州石化始终坚持绿色技术引领,加快开发绿色低碳技术,聚焦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和能效提升,完善绿色低碳相关制度,推进石化产业绿色化转型。
近年来,中海油惠州石化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力度,实施了95+超净加热炉余热回收系统改造,每年节省费用1716万元;开展“无废工厂”创建并通过专家评审,完成危废全周期数智化管理平台建设;深挖废催化剂有价利用,降本增效280余万元。
李江山介绍,下一步,惠州石化将制定详细且可行的转型升级计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各项措施能够稳步推进。同时,加强与政府、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共同攻克绿色低碳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持续完善环保责任制和考核机制,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为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全会提出,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亿纬锂能今年4月发布了碳中和目标,到2030年实现运营碳中和,2040年实现核心价值链碳中和。”亿纬锂能双碳工作部总监肖忠湘告诉记者,该公司将从碳足迹管理、循环回收、极致制造、内外审核、科技创新、能源转型六个维度实施碳中和行动。
一直以来,亿纬锂能坚持绿色发展,公司及子公司陆续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广东省减污降碳突出贡献企业、双碳突出贡献企业。肖忠湘表示,接下来,亿纬锂能将秉承“减排优于抵消”原则,通过生产节能提效、绿色产品研发、能源结构优化、数字化(智能化)管控、打造绿色供应链、碳消除等一系列措施降低企业生产活动的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持续探索创新,以“零碳工厂”为目标进行新工厂建设,用更有温度和力量的绿色制造体系,提供更加绿色节能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亿纬力量”。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邱若蓉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游璇钰 邱若蓉 冯丽均 林丽娟 通讯员敖文宇 陈海怡 朱怡曼 黄奕林 陈佛良 周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