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冠猷:捐建麻溪跃鲤桥

2024年07月28日惠州日报合江楼
字号:T|T
    跃鲤桥。本组图片周楠 摄

跃鲤桥。本组图片周楠 摄

    江逢辰题刻的跃鲤桥石匾。

江逢辰题刻的跃鲤桥石匾。

惠州惠城南郊,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三栋坝山口村,保存着不少客家传统民居。以十八井围屋为代表,背靠葱郁青山,面对田畴,前有禾坪、半月形池塘,绿水波光粼粼,倒映着围屋和青山的影子,相映成趣,仿若一座天人合一的艺术品。

坝山口另一座围屋——塘房老围屋,背靠鸡笼山,面对半月形池塘,建筑风格与十八井围屋类似,但规模较小,围屋前有围墙和围门,围门上方为波浪样式山墙,较为罕见。入内能看到天街,迎面而来的是供奉乡绅曾冠猷的冠猷公祠,整体保存完好,天井、门楣、栋梁、窗棂,每一处都充满精巧的构思,特别是门楣上的壁画保存较好,山水人物,一笔一画,颇显功力,彰显出客家人儒雅的气质。

冠猷公即曾冠猷,生卒不详,村民谓其活跃于清代中晚期。坝山口开基祖曾瑛龙子孙数以百计,为何曾冠猷能尊享一座宗祠呢?在老一辈村民的讲述中,一个沉寂多年的乡绅从历史深处走来。

热心乡绅捐资建桥便利乡民

据坝山口《曾氏族谱》记载,从清康熙年间至今300余年,坝山口曾姓六房子孙繁衍生息,分布在该村16个村民小组,留下古民居无数,曾氏祠堂多达14个。

塘房的原名为“糖房”,因曾冠猷曾经营糖业而得名。曾冠猷艰苦创业,曾榨油、制糖、酿酒、磨豆腐等,所生产的产品因质量上乘、价格公道而深受附近乡民欢迎。

明清时期,农业的商业化,手工业的繁荣促进惠州商业进一步发展,圩市的规模和数量都有所发展。清光绪《惠州府志》载,清末惠州较大规模的圩市有“十字街(在府城内)、水门、水东街、东新桥(旧有货船二十余,贸易繁盛)、永平(在外水都)、淡水(在上下淮)、蕉坑(在上淮)、黄埔、客子陂、陈田、阳口、新村(俱在内外管)、蒲田(在下淮)、马鞍、三栋、永湖、白芒花、三和、广和、龙冈、坪山、梁化、塘角、烟墩、谭公、增光、三多祝(今多祝)、平山、三角湖、平政、吉隆、旺官、稔山、永和、水口、横沥”,商业空前繁荣。

得益于发达的商业氛围,曾冠猷的手工业产品在三栋、永湖一带颇有声誉,他积累家财成为坝山口首富,富甲一方。致富后的曾冠猷,买田买地,建设居所,并时常周济贫困乡亲,乐善好施。村民说,凡是路过塘房门口饥渴的乡民,曾冠猷都奉上热饭热菜,多年如此。曾冠猷还热心桑梓建设,修桥铺路,慷慨解囊,凡便利群众的事,无不热心参与。

在距离坝山口约2千米远的麻溪河故道上,横卧着一座清代石拱桥,名为“跃鲤桥”,两面桥身皆镶嵌有楷书石匾,一面阴刻“跃鲤桥,光绪辛卯年三月”,一面阴刻“跃鲤桥,江逢辰题”。江逢辰的手书题刻,为这座古桥增色不少。但揆诸史料,志书未记建桥者,只言题刻人,未免让人心生遗憾。

“当年,冠猷公拉了一斗车白银去支持建桥。”坝山口村民世代铭记着这桩善举,“财大气粗”的曾冠猷原来是跃鲤桥的资助者。

惠州名士题匾“跃鲤桥”

跃鲤桥位于惠阳区永湖镇元岭村蜡埔村民小组东南方向、耀里山的西端,横跨在麻溪河上,南北走向,原为永湖至三栋、惠州的必经通道。对跃鲤桥这条南北通道,三栋、永湖一带有民谚“扶墙扶壁过高桥”,谓其险峻,过桥要像扶着墙壁走路一样小心。

跃鲤桥属于典型的单孔砖石拱桥,整座桥用麻石砌成。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记载,跃鲤桥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桥长18米、宽2米、高8米,拱跨约14米,其拱跨在惠州范围内仅次于博罗县观音阁镇南坑村的通济桥。

跃鲤桥原本建有石栏杆,东西桥头还有避雨亭和被称为“桥伯公”的石人像。村民介绍,抗战爆发后,日军从大亚湾登陆向惠州进犯,从永湖经过跃鲤桥时,不少摩托车和山炮等辎重被石桥栏杆和石人像卡毁。日军大为恼怒,拆除了桥的栏杆和石人像。

尽管如此,跃鲤桥的拱部顶端依旧让人叹为观止,密铺着50余块白麻石条,厚度仅38厘米,充分体现出跃鲤桥高超的建筑工艺和轻盈优美的线条,其桥拱的跨度之大也是比较少见的,远远望去,跃鲤桥的半圆形桥拱的影子倒卧在麻溪水面上,两个半圆合起来如一轮圆月跃出水面。

为跃鲤桥题名的江逢辰,亦大有来头,“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便是出自他之口。江逢辰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任户部主事,工诗文词,书学北魏,尤工篆、隶,善画山水、花卉,为惠州清末名士。

江逢辰手书题刻的“现身”有何特殊意义?跃鲤桥建成之年——清光绪十七年,江逢辰刚好30岁,在书法上已小有成就。受同乡邓承修的影响,江逢辰成年后尚魏碑笔法,运笔方圆并用,在当地享有盛誉。清光绪十八年,江逢辰高中进士,远赴北京任官,直到甲午战争后弃官返乡,回到广东后到台山主讲赤溪书院。江逢辰英年早逝,卒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年仅39岁。从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留传在惠州境内的江逢辰手书题刻非常少,除了“跃鲤桥”,只有两处,为桥东“桃子园”正门的墨石横额篆书“桃园”,以及惠阳秋长周田村的“碧滟楼”门额。由此可见,“跃鲤桥”石刻弥足珍贵。

江逢辰题的“跃鲤桥”石刻正是江氏所独有的魏碑风格。在清末年间,精于书法的康有为以“圆笔”作碑体的特殊方法,以区别清代以“方笔”为主的碑派诸家。而江逢辰则糅合了康有为和邓承修的笔法,形成方圆并用的独特风格。这一特点,在“跃鲤桥”石匾上展露无遗。

石桥卧波舟自横

20世纪60年代元岭大桥公路桥建成使用,跃鲤桥开始荒废乡间,桥上长满杂草,“跃鲤桥”石匾被杂草遮掩,一度无人问津。

前些年,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和考古爱好者在乡野间发现了跃鲤桥及其题刻,认为古桥对研究古建筑工艺具有重要价值,这才引起广泛关注。这是惠阳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清代石拱桥,已列入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跃鲤桥,历经百年风雨洗礼、洪水冲击而屹立不倒。它和惠州大地上的其他古桥一样,以石头为材料,大多为乡绅牵头、乡亲捐资修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建桥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方便乡民出行。这些桥,是用人心凝聚起来的。不管是出资者,还是建桥者,都是在用心建桥,人们努力的唯一方向就是尽最大可能保证桥的质量,能历经岁月冲刷而不倒。

麻溪跃鲤说孝子,石桥卧波舟自横。今天,跃鲤桥成为跃鲤桥钓鱼场的一部分,竹林掩映,风景优美,到此钓鱼休闲的市民,静候鱼上钩之际,静美无言,不知道是人在欣赏古桥,还是古桥在欢迎访客。

跃鲤桥镌刻着名士独树一帜的书法,也铭记着乡绅热心故里的善举,这样的乡间遗珍,引人入胜,令人神往。

这些都是曾冠猷身后之事,他的墓碑上刻有“国学生”三字,他是否曾负笈读书,是否与名士江逢辰有过交集,已经不得而知。热心故里的曾冠猷,其功名已铭刻在跃鲤桥上。

(侯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