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兴产业技术人才引育 激发新质生产力动力活力

□梁乃锋

2024年08月29日惠州日报理论
字号:T|T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

我市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近年来陆续发布人才新政,深入实施“惠”聚优才工程,打造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引育了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顶尖人才、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为推动惠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靠人才。惠州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基础扎实,发展潜力巨大。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为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增添更强人才动力,面向地方所需、发展必需、产业所需,惠州新兴产业技术人才引育仍需进一步加快步伐,加大力度。

加快新兴产业技术人才重大科研载体建设。惠州“3+7”工业园区贡献了全市三分之二的工业总产值和六成的工业投资。“3+7”工业园区集聚了惠州的产业和科技资源,也应成为惠州产业技术人才集聚的平台。一方面,以“3+7”工业园区为主要依托,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面向科技前沿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和生产性服务机构,形成支撑惠州“2+1”现代产业集群高端技术研发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此为带动,建立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集聚平台和关键载体。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本地现有高端科研设备设施资源,积极构建囊括惠州高校、企业、研发机构的科研平台共建共享机制,促进各级各类高端科研技术平台面向校企“双向开放”,提升高端科研平台在产业技术人才培养上的“总产出”和“总效益”。

加快新兴产业技术人才的本土化培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本地新兴产业亟需的高级技术人才培养为主要着力点,提升区域人才自主培养能力。重点面向惠州新兴产业,加快惠州学院硕士点和优势学科建设,积极推动域内高职院校优化专业结构,特别是面向未来技术和未来产业进一步优化新工科布局,加快布局服务新兴产业的新学科、新专业,促进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有效服务和面向“2+1”现代产业体系和“3+7”工业园区的关键人才支撑。学习借鉴先进城市发展经验,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来惠办学,加快推动高水平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高地建设,推动以高校为核心的科技人才集聚和产业技术人才培养。

完善新兴产业技术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保障机制。加快建立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惠州科技人才成果转化保障激励制度,研究制定与惠州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科技人才成果转化保障激励制度,消除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担忧,引导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在科技成果领域深入实施“揭榜挂帅”制度,切实激发科研人员动力和活力,推动产出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科研成果。加快制定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在岗兼职及创业保障支持制度。通过制度赋予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以制度保障调动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积极性,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实现转化,为惠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优化惠州新兴产业技术人才引育支持体系。以管理和服务创新为抓手,优化惠州新兴产业技术人才引育支持体系。动态更新惠州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目录,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广泛发布和宣传推广。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育重点方向,把新兴产业技术人才作为重点人才,进一步明确人才引进重点专业领域、学历层次、技术技能水平等,结合惠州新兴产业发展实际,技术人才引进政策上更加关注本地产业所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引育。结合惠州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东江学者、拔尖人才、首席技师、青年岗位能手等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评选向重点产业技术人才倾斜,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留惠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在租房购房、就业创业、交通服务、医疗保障等领域出台一揽子具体政策,进一步营造引才、留才、聚才、优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大对企业中高级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个人所得税政策补贴,完善子女教育、住房、金融贷款等配套措施,助力企业引入并留住中高级急需人才。

(作者单位: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返回报纸版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