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本土,做好惠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严艺超

2024年08月29日惠州日报理论
字号:T|T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惠州,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山西运城考察时强调,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报告指出:“实施名城文化提升行动,深入开展缚娄古国、梁化旧邦等探源工程,讲好苏东坡寓惠、葛洪悬壶济世、东征东纵等历史文化故事,焕发时代新魅力。”

惠州文物古迹资源丰富,时间跨度长、重要性突出、特色鲜明。目前,惠州有626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市级文物144处,包括府城文化遗迹、“海丝”遗存、名人古迹、特色民居建筑、革命文物等。当前惠州各项文物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发展整体向好,是惠州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助力,不断擦亮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品牌新名片。

秉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要有整体规划,构建大保护格局。如有些文化遗产坐落在不同县(区)、镇街之间,形成了类型各异的文化遗产群,而各地行政机构制定的措施不同,这就需要从大局出发,统筹协调,建立整体规划。

基于这样的认识,惠州日报社在今年6月初启动了“惠州文明探源行”大型调研采访活动,秉持文化自信、城市自信、党媒自信“三个自信”的原则,通过石器文明、青铜文明、陶瓷文明、古城文明、海洋文明、大河文明、农耕文明等十余个报道主题,力图将分散在各县(区)、镇街的文化遗产,分门别类,串珠成链,一方面深耕城市文化之根,提升报社文化能见度,另一方面是帮助读者对惠州文化遗产的整体情况有个较清晰的认识,塑造城市文化品牌。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离不开古籍的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古籍是非常特殊的文化遗产,从古籍本身来看是文物,属于物质文化遗产。但古籍里面蕴含的内容是精神性的,所以又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两者兼而有之的情况,让古籍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

惠州古籍文献存世数量居广东前列。惠州古籍文献,最早见于东晋葛洪,其在罗浮山所著《肘后备急方》,影响后世深远,为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提供了古人智慧。至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惠州郡掾(古代属官的通称)郭之美撰《罗浮山记》一卷,被岭南文献学专家黄慈博先生考证为岭南雕版印刷之始。

近年来,惠州古籍文献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2022年,惠州市启动实施惠州地方古籍文献抢救保护利用工程,最终成果将以古籍影印的形式,编纂出版大型历史文献丛书《惠州文库》(暂名),并进行数字化开发呈现。《惠州文库》将创下多项记录:惠州有史以来最为全面系统的古籍文献整理工程、惠州首次以古籍原版影印方式推出的历史文献丛书、惠州规模最大的图书出版项目。

著名学者戴逸在《清代诗文集汇编》中说:“史料之于历史研究,犹如水之于鱼,空气之于鸟,水涸则鱼逝,气盈则鸟飞。历史科学之辉煌殿堂必须岿然耸立于丰富、确凿、可靠之史料基础上,不能构建于虚无缥缈之中。”通过系统地整理出版惠州古籍文献,可视为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惠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工程,是一座可以全面展现惠州历史文化资源的巨大宝藏、一个能够促进学术积累并传诸后世的知识宝库。除此之外,该工程具有无限再开发的可能性,在真正体现出惠州文化深度与品位的同时,还能为相关的文化产业开发提供坚实的基础。

文化遗产是古代惠州、近代惠州、当代惠州连续发展的见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其实就是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作者单位:惠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