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练姑山烽火台

□​谭育琴

2024年11月03日惠州日报西湖
字号:T|T

在风景秀丽的大亚湾霞涌黄金海岸边,矗立着一座看似平平无奇的练姑山。它既不巍峨高耸,也不林木葱郁,沿途只有一些不起眼的果树和草蔓,然而,正是在这不起眼的外表下,隐藏着一段厚重的历史——练姑山烽火台遗址,静静地守候着岁月的流转。

练姑山烽火台,对于许多人来说只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对我来说,它却是一个文化符号,烙印在我的心里,犹如一盏明灯照亮着我对故土的记忆。

在霞涌长大的我,对这里的一山一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参加工作后,因工作之需,需要经常爬上这座山巡查,但每次的探访都让我有不同的感悟。

一年前,李建毅老师组织几名作家去采风,写写这里的美景。于是,我与霞涌街道文体旅事务部的同事们,一同踏上了重访练姑山烽火台的旅程。

我们小心翼翼地踏上那条通往烽火台的蜿蜒小径,每迈出一步,都仿佛踏入了历史那深邃而悠长的长廊之中。随着脚步的临近,心中的期待也愈发强烈。

及至山顶,眼前顿时豁然开朗:波澜壮阔的大海如同一幅巨大的画卷铺展开来,山脚下便是那闻名遐迩的黄金海岸;远处,霞涌街道的烟火气息悠悠传来——那是人间烟火的温暖与安宁。

练姑山烽火台是大亚湾不可移动文物之一。据《文化综艺长廊诗词对联选萃》记载,练姑山烽火台是明朝万历到嘉靖年间抗倭名将俞大猷、戚继光为抗击倭寇而建造的防御设施。

从史料记载来看,它的平面呈圆形,烽火台由石头和泥土混合建成,内径约1米,圆形烟囱管道由山顶直通地下。

“烟墩烽迹”曾是著名的霞涌八景之一。霞涌名人黄伯群曾作诗《八景吟》颂“霞涌八景”:“炉嶂晴岚云雾流,观音泉丽水悠悠。蟹湖锦浪千层涌,横岭松涛万古留。海滨塔影年年在,螺岛钟声夜夜酬。烟墩有迹凰飞舞,虎洲海月浪抛球。”其中,“烟墩有迹凰飞舞”指的就是烟墩烽迹。而霞涌另一文人古梅庄所作诗《烟墩烽迹》,则以更为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这一历史遗迹的沧桑与壮美。

对于居住在练姑山附近的老一辈村民来说,烽火台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孩提时代都曾目睹过烽火台的熊熊火焰。

如今,练姑山烽火台虽只剩下遗址与基台,但它依旧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它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岁月和故事。面对它,我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思绪与感慨,更加坚定了要做好其修缮保护工作的决心。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崇高致敬,更是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期许与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