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蕴含生活哲理

□何万明

2024年12月29日惠州日报西湖
字号:T|T

1984年,我刚上初二,记得有一天晚上,距离学校大约两三公里的一个村子在放电影。虽然要走一段山路,但我们几个同学依然兴致很高,吃完晚饭就拿着手电筒一起出发了,翻过一座山,到达那个村子时,夜幕已经降临。当晚放的电影就是《人生》,影片讲述的是农村青年的爱情故事,当时我只有13岁,对于男女之间谈情说爱的事懵懵懂懂,但这部电影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人一定要懂得感恩,否则不会有好结果。这个道理从此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底,坚如磐石,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一生。

出于对路遥的崇敬,也为了进一步理解小说《人生》的内涵,参加工作后不久,我就买了一本《人生》,30年来,反复看了不下十遍,每次都能深深触动我。小说讲述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陕西农村青年高加林的爱情故事和人生起伏。他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回到家乡在村小学做了3年民办教师,期望通过努力工作争取转为公办教师,没想到却被本村另一个高考落榜生取代了,而这个人的父亲是大队书记。这个打击对高加林来说简直是毁灭性的,他所有的梦想都破灭了,从此回到农村又像他的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段时间,他整天被痛苦、彷徨、苦闷、绝望笼罩着,生活看不到任何曙光。没有希望和盼头的日子是很折磨人的,唯一一点希望就是他有个叔叔在外面当兵,但平时联系不多。

我以前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对于农村的艰难困苦有着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因此,成为吃商品粮的城里人是当时不少农民的梦想,所以对于高加林一门心思想着跳出农门到城市工作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在高加林处于极度绝望,甚至濒临崩溃的关键时刻,同村一个叫巧珍的美丽、善良的姑娘及时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用爱情之火温暖了他冰冷的心。因为有了爱的滋润,高加林顺利熬过那段艰难的岁月,直到守得云开雾散、柳暗花明。不久,当兵走了几十年的叔叔回到当地成了劳动局局长,县劳动局一个副局长为了拍他叔叔的马屁,通过走后门把高加林弄到县里做宣传干事。跟做梦似的,高加林朝思暮想到城里工作的目标一下子就实现了,他的人生也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做了记者以后,高加林努力工作,不顾生命危险自告奋勇跑到抗洪救灾一线去采访,写出了多篇颇有分量的新闻报道,受到了领导的赞赏。紧接着,他又在报刊发表了不少文章,加上他年轻、英俊、潇洒,充满朝气和活力,很快就在小县城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当真是“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以预见,如果不出意外,高加林的前程绝对是无可限量的。

都说“福兮祸所伏”,千不该万不该,他不该得了健忘症,他好了伤疤忘了痛,他得意就忘形,他忘了来时路,他忘了在他穷困潦倒痛不欲生的时候是谁给了他生活的信心、勇气和动力……尤其是他不该好高骛远、见异思迁,不该面对高中女同学的糖衣炮弹进攻时很快就缴械投降,进而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狠心抛弃了有着一颗金子般善良之心的巧珍姑娘。他挖了别人的墙脚,别人就揭发他通过走后门进城工作,从而砸了他的饭碗,最后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人生》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借用著名作家柳青的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坎坷的路固然难走,平坦的道路也要走得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