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蛭养殖为绿水湖村集体增收开辟新路径。

码上看视频
近年来,博罗县龙溪街道绿水湖村依托优越的水源条件,积极引进水蛭养殖这一特色农业产业,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助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水蛭养殖不仅为村集体增收开辟了新路径,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成为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亮点。
旧猪舍改养殖场,水蛭收购价每公斤160元
沿着绿水湖村长长的村道穿行,一处背山面水的山窝处成为记者此行目的地。只见四周树木翠绿,空气格外清新。眼前的屋舍为棚式建筑,式样简易。正在记者疑惑间,绿水湖村党总支书记苏海堂介绍,这里原来是猪舍,现改造为水蛭养殖场。2022年底,博罗县龙溪勤业水蛭养殖场在绿水湖村落地,开启了水蛭养殖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喂养时间到,工作人员拿出一筐筐新鲜田螺,投进一个大水池中。养殖场相关负责人陈军伟从水里一捞,捞出一条约半掌长、二指宽的肥硕水蛭。“这种水蛭叫宽体金线蛭,别看长得丑,药用价值很高。”陈军伟说,宽体金线蛭主要吸食田螺、河蚬、蝌蚪等动物的体液,养殖周期约4个月,成熟后主要销往医药厂商,收购价约每公斤160元,经济效益可观。
水蛭原是水里野生的,人工养殖有没有难度?陈军伟说,水蛭养殖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趋于成熟,养殖过程中,水质非常关键。该养殖场坚持“养蛭先养水”原则,在鱼塘中先培养水体的菌类和藻类,确保水质健康。“水蛭对水质要求较高,我们不用自来水,而用经过消毒和过滤的湖水,这种活水才能养出健康的水蛭。”陈军伟说,水蛭养殖过程中不使用抗生素,完全依靠天然菌类和藻类维持水体平衡,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养殖方式。
绿水湖村以农业为主,自然资源和水资源优厚,正适合养殖水蛭。目前,该养殖场采用高密度工厂化养殖模式,主要养殖医蛭、菲牛蛭和宽体金线蛭3个品种。其中,宽体金线蛭能通血化瘀,被称为“血管清道夫”,药用价值很高;菲牛蛭则主要以吸食血液为生,是中国传统药材,晒干后入药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稳定。目前,该养殖场除了销售鲜活水蛭,还开发了冻干粉等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提升了附加值。
再整合100亩地扩大养殖规模
水蛭又名蚂蝗,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其通血化瘀的功能上,从水蛭提取的水蛭素是强效的凝血酶天然抑制剂,对治疗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水蛭素尚未有替代药物,市场需求稳定且持续增长。
陈军伟表示,目前他们与重庆某药厂合作,年需求量达100多吨,仅靠公司自身养殖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希望带动周边更多农户扩大养殖规模。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养殖场提供种苗、技术支持和产品回收服务,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参与,形成“种苗供应—技术帮扶—产品回收”产业链。农户只需按照养殖场的技术要求进行养殖,成熟后由养殖场统一回收,销路稳定,风险较低。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农户的养殖门槛,也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苏海堂表示,水蛭养殖产业的引进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村集体通过土地租金每年增收五六万元,村民则通过参与养殖或务工增加了收入。接下来,绿水湖村计划探索“水稻+水蛭”混合种养模式,在不影响水稻种植的前提下,又能通过水蛭养殖增加收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另外,该村计划整合100多亩土地,进一步扩大水蛭养殖产业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养殖模式,为“百千万工程”贡献力量。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黄桃 卢泓宇 通讯员龙溪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