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井镇黄洞村完成6个村民小组撤销工作

管理扁平化 效能提上来

2025年03月31日惠州日报惠阳新闻
字号:T|T
    航拍黄洞村寿昌湖旅游景区。

航拍黄洞村寿昌湖旅游景区。

日前,惠阳区良井镇经过深入摸排调研、精心谋划,顺利完成了黄洞村6个村民小组的撤销工作。作为“百千万工程”首批省级典型村,黄洞村先行先试“撤组强村”改革,助力“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力。农村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基层治理效能得以提升……该举措在当地引发广泛关注,村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满怀期待。

解决资源零散村庄空心等问题

黄洞村面积约5.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74人,常住人口仅有200人,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42岁,此前有6个村民小组,小组长平均年龄58岁。

良井镇党委副书记邓勇光介绍,黄洞村是个移民村,移民来自黄洞水库库区。1958年,黄洞水库修建,库区的村民不得不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搬到附近的村庄。“虽相距不过五六公里,但故土难离,很多村民在水库建好后看水库外围并不受水浸,又纷纷搬回来了。”邓勇光说,迁回的村民们住得相对集中。

黄洞村生态资源丰富,黄洞水库环湖绿道全长5.6公里,清新静谧的自然风光成为不少城市人向往的“诗和远方”。国家3A级旅游景区——寿昌湖旅游景区位于黄洞村,良井镇紧扣生态和文化两大主题,以“生态+”“文化+”“旅游+”“康养+”等模式,将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早在2017年,良井镇引入惠州市佳禾阳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镇村组企”四级合力打造了融生态农业种植、休闲文旅、乡村研学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起到联农带农示范作用。近年来,惠阳区移民办先后在这里实施基础设施改造、美丽家园建设工程,黄洞村逐步“蝶变”。2021年黄洞村被评为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2022年继续保留惠州市文明村镇荣誉,2023年11月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作为首批省级典型村,常住人口少、年轻人才流失等问题是制约黄洞村发展的短板。为适应“百千万工程”新的发展需求,良井镇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先行先试选点该村开展“撤组强村”改革工作,进一步整合资源,解决资源零散化、村庄空心化等问题,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强村富民”目标。

27次走访座谈解答村民疑问

去年下半年开始,良井镇政府着手此项工作,并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先把组织体系搭建好,迈出试点改革的第一步。

随后,工作专班围绕资源禀赋、发展现状等要素,全面分析黄洞村开展“撤组强村”的可行性与发展前景。他们一点点梳理实施流程,一项项明确每个人的责任,仔细研究撤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点,然后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方案。专班成员还组织学习村组管理的相关政策文件,借鉴各地村民小组撤并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工作方法、规范工作流程,确保“撤组强村”工作顺利进行。

为充分了解村民想法,专班成员先后到村组走访座谈了27次。与村民们交流“撤组并村”改革的事情,征求大家意见,讲解政策依据,解答村民疑问,干群还一起学习其他地方“撤组并村”的好经验。同时,他们还梳理土地权属、集体资产等情况,找出其中的难点和阻碍,和村民一起商量解决办法。进一步完善方案细则、工作步骤、时间节点、责任分工等内容,畅通了“撤组强村”实施路径。

“可以讲,我们在黄洞村的改革是一次大胆尝试,但不一定适合所有地方。”邓勇光坦言,此次探索是“天时地利人和”,撤销6个村民小组后,原小组事项将直接由黄洞村委管辖,实现管理扁平化、治理精细化、资源集约化,进一步整合资源,解决资源零散化、村庄空心化等问题,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从“人、财、物”方面来看,6名小组长的工作生活没有特别大变动;减少层级后,办事效率提高,村干部直接挂点到片区;财、物资源集中,能高效利用,行政执行更到位;改变村集体经济“单打独斗”局面,统筹资源资产使用更顺畅。

产业发展是改革的核心目标。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良井镇将持续深化“撤组强村”改革成效,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指导黄洞村通过“强村公司”、村企合作等方式,自主承接村内产业项目,以市场化运营盘活村庄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物业价值、吸引人才回流,加快实现黄洞村“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发展目标,为良井打造“良田美井·陌上原乡”积聚内生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李芳娟 黄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