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洞村位于惠阳区良井镇,风光秀丽。黄洞村供图
惠州是座山水城市,有很多地名跟历史传说或地貌特征有关联,有很多风景绝美的小众秘境值得我们去打卡。比如良井镇的黄洞村,离市区不到一小时车程,地处山海之间,风光秀丽,别有洞天,能给人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朝撩面惊世人”的惊喜。
6月10日,烈日当空,广东省小小说学会在黄洞村举办优秀作品朗诵会。会后,我问黄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叶国良:“黄洞村的洞在哪里?有多大?”
叶国良哑然失笑:“我们村有山,有水,就是没有洞。”
“哦?”我满腹狐疑,又问:“那为什么叫黄洞村呢?”
叶国良不紧不慢地为我解释:
黄洞村面积只有5.5平方公里,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盆地,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为黄洞水库。很早以前,这里的山都是连绵起伏的光头岭,每逢下雨,山洪倾泻下来,形成黄泥滩,深一脚浅一脚,只有水库旁边有一条小路能进出。这条小路必经一个黄姓村落,远看像一个洞,故取名黄洞村。
现在的黄洞村与黄洞水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山水情缘。要想进村,不管你从哪里来,走哪一条路,都必须经过黄洞水库。
阳光下,碧水荡漾,芦苇摇曳,像天然形成的护村湖,守卫着黄洞村的宁静、自然、祥和。
走进村子,风是清新的,水是甘甜的,山是青绿的,土地是肥沃的,鸟儿是繁忙的。一年四季,有看不完的山水风光,有吃不完的瓜果蔬菜,有应接不暇的农家乐,有源远流长的耕读文化,还有听不完的传奇故事。
原来如此。我不禁耳根发热,感到自己刚才的提问幼稚可笑,夹有自作聪明的成分。
我记得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曾这样描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仔细回味,这里的“口”不就是“洞”吗?古有“武陵人”舍船入洞发现桃花林,今有我们以车代步探访黄洞村,结局皆豁然开朗,惊喜连连!这种跨越时空的巧合竟如此奇妙,如此有趣!
黄洞村现有村民570多人,大都为叶姓。听村里的老人说,很早以前,曾有蔡姓、程姓等姓氏人家在这里居住过。别看黄洞村是一个小小村落,它在历史上经过三次迁移,最早的黄洞村不是在山边,而是在黄洞水库底下。
每逢枯水季节,站在高处,眺望黄洞水库的水位一点点下降,显露出一些房屋、院落、道路,还有断壁残垣、基石红砖、破瓦碎片等。
黄洞村人在迁移过程中,对“安居乐业”和“家国情怀”有更深刻的理解,抱有更豁达的心,也甘于奉献。
站在黄洞村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我不再羡慕“武陵人”,也不再迷恋《桃花源记》,因为我脚下这块热土就是现实版的桃花源。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一草一木,还有这里勤劳善良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