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低空经济新赛道 培育惠州发展新动能

□赵健锋

2025年07月01日惠州日报理论/要闻
字号:T|T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正加速重构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在国家加快推进空域管理改革、广东省全力打造全国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的背景下,惠州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凭借“深圳研发+惠州制造+湾区应用”的协同发展优势,正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

作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具有工业基础雄厚、产业园区承载力强、空域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多元等诸多优势。在产业配套方面,惠州电子信息、新能源电池产业基础扎实,在低空制造领域初步形成包括无人机材料、电池电机、无人机用印刷线路板、整机制造等低空制造产业链。在空域资源方面,惠州紧邻大湾区核心城市,空域条件良好,1.13万平方公里的地面上无人机适飞面积占比较高,具备发展低空物流、低空旅游的潜力。在应用场景方面,大亚湾石化区巡检、惠东海岸线监测、龙门农业植保、博罗文旅低空观光等需求明确。综上,惠州可从以下路径探索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高地。

强化政策保障,创优发展环境。加快完善低空经济顶层设计及配套政策措施,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一是争取空域开放试点,加强与上级军民航空管理机构沟通对接,共同研究推进低空空域分类规划,科学划设特定区域先行先试,最大限度获得空域使用权。二是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创新开展“以投代补”等方式支持项目落地建设,设立产业基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应用场景落地。三是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我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的统筹协调作用,整合发改、交通、工信、应急、公安等部门资源,简化审批流程,形成“一盘棋”推进工作格局。四是建立标准体系,规范和引导各类低空飞行器安全飞行,逐步实施载货到载人的运输能力,在应用中不断总结完善相关标准体系。

聚焦强链补链,培育产业生态。依托我市电子信息和石化新材料产业基础,做强核心零部件、原材料、飞行系统研发、数据服务等薄弱领域。做好龙头企业招引,争取整机制造项目落户。支持本地相关“近邻”企业向低空经济产业方向延伸。充分发挥低空经济联盟会员企业的优势,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搭建低空经济信息共享、技术交流、项目对接桥梁,聚力构建有序、规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业态。

加快场景落地,拓展应用示范。以惠州低空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系统建设项目为契机,推动应用场景供需资源有序对接,加快谋划在物流、文旅、应急救援、农林植保、海岸巡查等领域拓展低空应用场景。在低空物流领域,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物流节点网络,推动在物流园区、快递分拨中心、城市商业中心等布局建设无人机物流节点。联合顺丰、京东开通“惠州-深圳”无人机快递支线,试点石化园区危险品无人机运输。在低空文旅领域,支持低空运营企业依托南昆山、东江和西枝江流域等市内重点旅游景点,探索开发低空游览、培训、航拍、比赛等运营活动。在低空农业领域,以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布局农林植保等场景应用。

完善基建布局,筑牢通航底座。加快配套物理设施,建设无人机固定运营基地、航空飞行营地,起降平台、起降柜机、中转站、气象监测站等设施,构建设施互联、信息互通的物联网络。一是组建起降网络:规划布局城市节点、交通枢纽、特色场景等各类无人机起降点。二是升级数字基建:建设覆盖全域的5G-A通感一体基站,构建低空数字空间栅格,使低空空域可标识、可存储、可计算,使低空飞行器可探测、可识别、可管控。三是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有意愿、符合条件的研发、制造企业申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突破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制约,促进低空产业技术研发与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

强化要素支撑,激发创新活力。一是人才引育:鼓励企事业单位带头招揽、储备低空经济领域人才,联合知名校企定向培养适航审定、飞控研发等技术人才。二是金融支持:组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基金,引导更多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低空经济重点领域,以股权投资形式吸引低空经济企业落户惠州。三是数据赋能:依托广州数据交易所,开发低空经济行业数据集,推动空域数据、飞行日志等要素市场化流通。

当前,发展低空经济已成为惠州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突破口,这既是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接下来,惠州须进一步抢抓国家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的良好契机,谋定而后动,以“政策创新+场景驱动+生态培育”为三大抓手,加速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全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为广东打造全国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贡献惠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