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责任担当 推动乡村振兴帮扶工作走深走实

□邱欢

2025年07月01日惠州日报理论/要闻
字号:T|T

今年6月30日是第16个“广东扶贫济困日”。自2010年国务院批复设立以来,这一全国首个省级扶贫济困主题日,已成为推动全社会资源汇聚、力量协同,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从“扶贫济困,共建和谐”到“聚焦贫困人口,助力攻坚脱贫”,再到“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十余年来,“6·30”活动不断被赋予新任务。值此活动契机,尤其在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的大背景下,如何将帮扶工作进一步做实做深,确保脱贫基础稳固、乡村振兴成效可持续,已成为当前亟需探索的关键命题。

帮扶工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力量,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结合广东乡村振兴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于2021年出台《广东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驻镇帮镇扶村是广东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创新举措,以组团式、造血式帮扶机制推动镇村全面振兴,整合资金、政策、人才等资源,形成“广东模式”,为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重要实践。

当前,在全省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背景下,帮扶工作作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抓手,是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坚实屏障,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为乡村振兴工作锚定方向,其核心要求可凝练为“两条底线、三项重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必须坚守的底线;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是必须扎实推进的重点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围绕这两条底线和三项重点任务开展具体帮扶工作部署。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帮扶工作者须树立系统观念,立足地方实际,善用党组织共建、专项资金、科技特派员、“万企兴万村”、消费帮扶等政策工具,着力协助地方在耕地保护与土壤改良、种植技术优化、加工营销探索、市场供需稳定、种粮积极性提升等方面谋划有效帮扶措施,切实扛起维护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共同富裕,防返贫是基础性工作。帮扶工作者应联合地方相关部门,常态化开展精准入户走访,建立动态共享台账。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分类梳理住房、饮水、健康、教育、产业、就业、金融、社会福利等保障情况。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部门联席会议研商对策。对地方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及时向上级或派驻单位报告,并积极链接社会慈善资源,切实发挥好联络协调作用。

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看,乡村发展、建设、治理三者逻辑紧密、相辅相成:治理是基础保障,建设是物质支撑,发展是动力源泉。帮扶工作需注重三者有机结合、协同发力。在乡村发展方面,打造农产品公用区域品牌,谋划适合地方的产业项目,搭建联农带农分享平台;在乡村建设方面,聚焦农民群众急难愁盼和产业发展短板弱项,协助地方党委政府研究谋划项目,严格执行项目入库规章制度,做好项目施工、验收、管护监督工作;在乡村治理方面,坚持党建引领,促进业务资源下沉,激发村委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善用“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完善有效村规民约,融合法治、德治、自治力量,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守正创新是新时代推进各项工作的科学方法论。在乡村振兴帮扶工作中,守正是前提,要求帮扶工作者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坚决落实好乡村发展建设治理的任务,同时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在帮扶项目中的主体作用。创新是动力,要求帮扶工作者立足乡村实际,遵循客观规律,找到共性问题突破口,以更精准、更主动的举措破解难题,实现个性发展。

帮扶工作者要强化“三农”工作本领支撑。“三农”领域涉及面广、新情况多,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为确保“三农”项目谋划科学性、实施措施民生性、解决问题创造性,帮扶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本领,不断学习政策法规、新知识,深入调研,总结经验。在这些方面,了解人文历史习俗利于融入群众;掌握农时节气知识可科学评估项目可行性;熟悉股权架构与市场营销能激发农民参与产业积极性;精通专项资金政策可缓解资金瓶颈;掌握国土空间规划知识有助于破解产业用地难题;运用法律与调解技巧能完善村规民约、提升治理效能;统筹土地综合整治可激活乡村潜在价值。总之,全方位提升本领是精准、有效帮扶的基础。

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维度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决定了帮扶工作绝非“单打独斗”所能胜任。帮扶工作者必须具备系统思维和资源整合能力,既要深刻理解乡村各要素间的内在关联与协同需求,又要善于沟通协调、撬动多方资源、精准借势借力,如此方能有效汇聚起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