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救助+就业”模式助遇困人员就业

从流浪街头到入职企业用时三天

2025年07月03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谢谢你们帮我找到了工作,让我的生活有了着落,我会认真做好这份工作。”日前,受助人员晏女士成功入职惠东一企业,从流浪街头到入职企业,仅用了三天时间。惠州市综合救助服务中心通过创新“救助+就业”方式,高效、暖心帮助临时遇困人员晏女士,生动诠释了惠州社会救助工作从兜底保障向赋能发展的转型,这也是惠州市综合救助服务中心“救助+就业”创新模式运行以来的首个成功案例。

救助与就业帮扶无缝衔接

6月20日下午4时,一通紧急求助电话打进了市综合救助服务中心,一热心市民反映在惠城区金山一桥立交桥下发现一位求助人员。中心社工申正武迅速出动,40分钟后,在德威朗琴湾西长湖东路找到身无分文、务工不着的晏女士。征得本人同意后,晏女士被工作人员安全接回中心,第一时间为她安排食宿等基本救助保障,完成了救助“接力赛”的第一棒。

晏女士老家在湖北,这几年在惠州断断续续打零工,近期找不到工作,已身无分文,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中心社工黄小草跟她聊天沟通,了解她的想法和就业需求。“根据晏女士的就业需求,我中心通过‘惠州市就业驿站管理系统’就业信息查询平台,为其精准匹配岗位。”在社工的帮助下,6月22日就为晏女士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并通过视频方式协助其进行线上面试。6月23日下午,中心社工钟晓鸣联合惠东县救助站社工、惠东县大岭街道“双百”社工组成“送岗小队”,带着精心准备好的包含生活及床上用品在内的“入职礼包”,全程护送晏女士至惠东县大岭街道某包装制品公司,并成功帮助其办理入职手续。

工作人员离开时,晏女士表示感激不尽:三天前的她还在街上流浪,现在却穿上了整洁的衣服,有了一份包食宿的正式工作。

多方联动构建“造血式”帮扶新格局

晏女士成功入职企业的事例,是市综合救助服务中心实施“救助+就业”创新模式以来的首个成功案例。

市综合救助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中心创造性引入市人社局就业驿站资源,旨在为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临时遇困人员提供可持续的出路,实现从“输血式”救助向“造血式”帮扶转变。在这其中,惠州市就业驿站系统扮演着枢纽的角色,整合了全市岗位信息资源,为受助人员与企业搭建了精准对接的桥梁,大幅提升了帮扶效率和成功率。

晏女士从街头发现到成功入职仅用3天,背后是一张高效协同的救助网络在支撑。此次救助行动实现了“社区—市级救助中心—县级救助站—街道社工站—就业驿站—企业”的完整闭环。

救助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6月19日,市综合救助服务中心举办了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救助工作,不仅展示了救助工作成效,更传递了惠州救助工作的全新理念。我市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技支撑”的救助新格局,通过区域性救助枢纽的指挥调度,统筹指导县(区)社会救助部门、救助管理机构及“双百”社工站协同运作。同时通过建立社会救助“12349”工作模式,协调资源为兜底保障对象提供综合服务,努力构建“弱有众扶”新格局。

为确保帮扶成效,惠东县大岭街道就业驿站将持续跟进晏女士的工作适应情况,提供必要支持。晏女士的案例,标志着惠州社会救助正发生深刻转变——从临时生活救济转向注重能力提升、资源链接和融入社会的“造血式”帮扶。当更多社会力量加入这场爱心接力,更多“晏女士”将在人生的寒冬中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

惠州日报记者马海菊 通讯员蔡思波 顾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