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和农技人员查看荔枝生长情况。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摄
在博罗县公庄镇维新村的荔枝打包车间里,果农高志强忙得脚不沾地:接订单、组织采摘、监督打包、封装发货,每一个环节都亲自把关。让他如此投入的“宝贝”,是园中珍贵的百年荔枝树,还有近年来好评不断的新秀——“宫粉糯”,正成为撬动高效益的“金果子”。
精装礼盒内,64颗色泽诱人的宫粉糯荔枝排列整齐,价值达200元以上。这“论颗卖”的底气,源于其色佳、味美、“扛造”的出众品质。如今,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已将宫粉糯列为重点培育对象,正在建设示范园,将其作为惠州本土优势荔枝新品种全力打造。
荔枝林里藏珍品,“明星果”成抢手货
说起与宫粉糯的结缘,高志强坦言“纯属偶然”。时光倒流至1993年,初入社会的他随父亲前往外地选购荔枝苗。彼时嫁接技术尚未普及,他们购回一万多株苗精心栽种。命运的馈赠在多年后显现。“前几年,我突然发现有两棵树的荔枝味道格外特别。”高志强回忆道,其果实色泽更为鲜艳,果形比常见的糯米糍更为浑圆饱满。他好奇地尝了一颗,“清甜爽口,蜜香萦绕,果肉细嫩无渣,甜度高达18~22度!”为探究竟,他遍尝园中荔枝,最终确认仅此两棵树结出此等风味。随后,他特意邀请十多位亲友邻里一同品鉴,众人尝后均对其独特风味赞不绝口。自此,这两棵“明星树”的果实便成了抢手货。
为解开品种之谜,高志强求助于惠州学院等高校专家。基因鉴定结果显示,这两株荔枝树拥有独特的标志性基因,其遗传性状与普通糯米糍荔枝存在显著差异,为其取名为“宫粉糯”。
“宫粉糯属于糯米糍的变异类型,在植物学特征上有多处不同。”广东省荔枝与龙眼科技创新中心负责人、惠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曾令达向记者详解,成熟的宫粉糯表皮呈现独特的粉桃红色,成熟期较糯米糍早,果实更重,含糖量高,单宁含量低(涩感少),果核与果肉结合度(胶合率)低,可食率高,口感清甜不腻。
眼见为实,口尝为证。在缀满红彤彤果实的宫粉糯老树下,高志强身手矫健地攀上枝头,娴熟地摘下几串饱满的荔枝递给众人。几位从外地专程前来采购的游客品尝后,忍不住连连称赞:“这口感真是绝了,品质一流!这么好吃的荔枝,在外面可不容易尝到。”
紧密协作育新种,助农增收促振兴
宫粉糯的价值不仅在于美味。“去年大部分糯米糍荔枝遭遇绝收,宫粉糯却能满树挂果,裂果很少,展现出优异的稳产性和抗逆性。”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农技专家陈焕东补充道。这一特性对保障果农收益至关重要。
因看好其前景,今年春季,在市农技人员的指导下,高志强从母树上剪取枝条,成功嫁接了60株宫粉糯幼苗,并聘请专人精心管护,预计后年即可挂果。
“嫁接苗的病虫害防治和水肥管理是关键,直接关系到成活率。”农技人员不定期深入果园,为高志强送来技术指导和优质肥料。记者在果园看到,新嫁接的宫粉糯枝条已吐露新芽,生机盎然。
据估算,丰产期宫粉糯亩产可达2000斤至3000斤,地头价不低于30元/斤。相较于传统的桂味与糯米糍,作为中晚熟品种的宫粉糯市场潜力巨大,有望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眼下,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正积极推进宫粉糯荔枝示范园建设及新品种审定工作。通过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与农户实践的紧密协作,这一惠州本土孕育的荔枝“新星”正加速走向规模化、品牌化。推广宫粉糯等本地优势新品种,将成为推动惠州荔枝产业升级、促进果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通讯员翁晓华 涂杨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