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滨海风光。惠州日报记者罗剑业 摄
渔歌传承工作室内不时响起悠扬歌声,休闲渔船上戴着疍家盛装头面的游客拍照留念,非遗工坊里包装精致的手工海味粽、鱼饼等美食琳琅满目……现在,走进惠东县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让人感觉这里的“土味”越来越浓郁。
巽寮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迷人的滨海风光,还有浓厚的妈祖、渔家等特色文化。近年来,促进文旅融合、打响特色品牌成为当地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23~2024年,市委组织部连续组织“百千万工程”重点镇、村优秀干部赴浙江跟岗锻炼,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5名干部分批前往浙江新昌县澄潭街道、沃洲镇等地,学习乡村振兴经验做法。
“‘点对点’跟岗锻炼针对性强,获益匪浅。”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钟东清说,澄潭街道、沃洲镇等地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富民强村产业等方面的做法,值得认真学习、借鉴。
钟东清深知,发展的密码,深藏在每一方水土的禀赋之中,别人的经验再好,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学习归来后,他和度假区参加跟岗锻炼的4个村党组织书记掀起头脑风暴,逐一分析各村村情,立足实际谋发展。
今年1月,惠东县首个非遗工坊——巽寮巽湾酒家非遗工坊揭牌成立。该工坊目前拥有鱼饼制作技艺和海味粽制作技艺两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这是镇村干部从浙江跟岗锻炼回来后,指导我们建立的。”工坊负责人周小燕说,工坊不仅是传统技艺的“守护所”,更是村民家门口的“致富站”,“今年端午节前后,30多位村民一起制作海味粽,短时间内就实现了超100万元的产值。”
借鉴澄潭街道以本地特色文化赋能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度假区进一步挖掘巽寮妈祖、渔家特色文化,设立渔歌非遗体验馆、渔歌传承工作室及人才培训基地,积极推进渔歌节目编排、疍家盛装头面打造等工作,助力巽寮文旅品牌建设。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跟岗学习成果如同播下的种子,正助力度假区各乡村长出振兴发展的参天大树。
近年来,度假区渔业村渔船变“游船”、渔民变“导游”,村民吃上了“旅游饭”。但是,村里近300艘休闲渔船和观光快艇缺乏统一、规范管理,旅游业尚处在自发无序的发展阶段。
“我们学习沃洲镇引进专业公司管理旅游景点的模式,推动强村公司与专业旅游公司合作,提升休闲观光业发展水平。”渔业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苏明仔说,通过规范售票、统一票价和上落点等举措,形成品牌效应,也增加了村民收入。
赤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叶少科的跟岗锻炼点是澄潭街道棠村村,该村承接当地景区配套设施建设生态停车场项目的经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借鉴棠村模式,盘活村组闲置土地100余亩,建设赤砂游客服务中心。”叶少科介绍道,目前项目进展顺利,首期近30亩的停车场及乡村驿站等即将完工,“建成以后,可有效增加村集体收入,并促进村民就业增收。”
目前,度假区各村正总结转化学习成果,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稳步前行。
惠州日报记者欧阳成 实习生梁心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