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外地一所幼儿园儿童铅中毒事件引人担忧。铅中毒有什么症状及危害?怎么预防?
——惠州惠民通网友
近日,外地一所幼儿园儿童铅中毒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关注。铅中毒离我们有多远?铅隐藏在哪些日常物品中?中毒后有哪些症状?如何科学预防?针对惠州惠民通APP网友和公众关切,记者采访了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负责人蓝惠荃。
问:铅有什么危害?
答:铅是一种高毒性重金属,铅在人体内无任何生理功能,理想血铅浓度应为零。当人体摄入过量铅时,就会引起铅中毒,其对儿童的危害远超成人,尤其易造成不可逆损伤。
血铅超标主要损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肾脏及生殖系统,对儿童和孕妇的危害尤其显著。铅会损害神经系统,导致儿童智力损伤、学习困难、多动或产生攻击性行为;影响血液系统,引发贫血、免疫力低下;阻碍消化系统正常运作,造成腹痛、食欲不振;还会抑制生长发育,导致身高矮小。
根据世卫组织数据,儿童血铅≥100微克/升即构成高血铅症,≥200微克/升为铅中毒,严重时可致昏迷甚至死亡。
问:铅隐藏在哪些物品中?
答:铅的“藏身之处”遍布生活。一是食品类,如传统工艺皮蛋、老式爆米花、含铅包装的罐头或酱菜;二是儿童用品,包括彩色涂料玩具、劣质文具、仿瓷餐具;三是环境源,如汽车尾气、工业区粉尘、老旧房屋的含铅油漆或墙皮;四是日用品,如化妆品、染发剂、二手烟。值得注意的是,铅尘多聚集在离地1米高度,恰与儿童呼吸带重合,极易通过手口行为摄入。
问:铅中毒有哪些症状?
答:铅中毒症状隐匿且易被误诊。早期可能仅表现为食欲减退、疲劳或注意力分散。随着铅积累,典型症状包括:
消化系统方面,出现反复腹痛、便秘或腹泻,易被误诊为肠胃炎;
神经系统方面,出现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情绪暴躁,重度时出现惊厥;
血液系统方面,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提示贫血风险;
其他影响方面,出现发育迟缓、频繁感染或牙齿变黑,还可能出现脱发、鼻出血等症状。
家长若发现孩子有上述异常,建议及时筛查血铅。
问:如何预防儿童铅中毒?
答:应采取多层次防护策略,预防核心是减少暴露+养成良好习惯+增强抵抗力。
1.切断暴露途径:勤洗手洗脸,尤其户外活动后;定期清洁玩具、地板;避免孩子啃咬物品或接触二手烟;遛娃时远离车流密集区、工厂。
2.选择安全用品:选购儿童餐具、玩具、文具等物品时,应避免购买彩色图案和伪劣产品,不买“三无”产品。建议选购无漆木质玩具,避免使用可能含铅的餐具(如彩釉陶瓷、仿水晶器皿)和厨具。谨慎选择儿童使用的文具,避免购买不合格的修正液、修正笔、修正带、蜡笔、铅笔(表面油漆含铅)、水彩笔等。排查家中老旧水管、含铅涂料。化妆品等物品妥善存放。
3.饮食干预:多吃牛奶、绿叶蔬菜、瘦肉等富含钙铁锌食物,竞争性抑制铅吸收。限制皮蛋、爆米花、色彩异常绚丽油亮的零食等高风险食品。建议清晨先放流自来水1分钟再使用。
4.注意筛查:如果生活环境周围有潜在的铅污染源,或孩子出现腹痛、便秘、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性行为等症状,要尽早到医院进行血铅筛查,若发现血铅超标,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科学驱铅治疗。
铅中毒可防可控。家长需从日常细节入手,筑牢“卫生、环境、饮食”三道防线,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通讯员欧永杰 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