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割机在田间收割早稻。

稻谷收割完后脱粒装车。
盛夏时节,稻谷飘香。近日,行走在惠城的乡野大地,一片片金色的稻田成为最亮丽的风景。惠城区早造水稻成熟,进入集中收割期。日前,记者走进产粮大镇横沥镇,只见沿途的田野里,农民正在收割劳作,金黄的稻田、穿梭的收割机与远处的青山屋舍,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夏日丰收画卷。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据初步统计,惠城区今年春种粮食面积8.9083万亩,比去年增加0.015万亩,其中早稻种植面积7.0033万亩,目前已收割四成左右。该区通过推广良种良法,开展统防统治,建设粮食绿色高产示范片,促进农业增收增效,为完成全年的粮食生产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颗粒归仓
种粮大户夏收忙
采访当天,烈日高悬。农民正抓紧晴好天气在田间收割水稻。在横沥镇洋圳村种粮大户郑松贵的稻田,记者看到沉甸甸的稻穗弯了腰,郑松贵开着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不久,一大片黄澄澄的水稻田只剩下稻茬。收割机收满后,郑松贵家人把一辆农用车开到了机耕道旁。随着一阵“轰隆隆”的机器声响起,稻谷经过初步去穗脱粒后,金色的“谷雨”从收割机高高架起的管道中注入农用车,很快就装满了一车。
“收了一些,还要几天才能收完。”眼看着颗粒归仓,郑松贵满头大汗、晒得黑亮的脸上溢满笑容。经过农技人员现场测产,郑松贵种植的早稻亩产湿谷538公斤,达到高产目标。
说起种粮,郑松贵有自己的一套经验。“现在搞农业还是得靠机械化,又快又省力。”为此,近年来他花费20多万元购买收割机、打田机、插秧机、农用车,甚至还添置烘干机,申请到政府的农机补贴4万多元。种田的机械齐全了,郑松贵和家人把所有的农活都包揽了,节省了成本。郑松贵告诉记者,他一年种两造水稻,去年收了4万多公斤粮食,除了自己吃,卖了10多万元,“今年收成不错,种田虽然辛苦,但只要肯干,还是有前景的。”记者看到,农田不远处的村道旁,郑松贵家新盖的四层楼房正在装修中。
洋圳村是惠城区粮食绿色高产示范片,也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村。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潘伯祥告诉记者,水稻是村里的主导产业,种植面积30亩以上村民约有20户,全村水稻种植面积达1700亩。“党和政府对粮食安全高度重视,近年来出台很多推动农业发展和惠农的政策措施,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区农业部门经常来田间地头指导,给我们发放粮种,组织农民培训。有了政府部门的支持,粮食丰产更有保障,村民种田也更有奔头。”潘伯祥说。
服务助力
社会化托管服务专业省心
种粮大户三润科技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朝平,在横沥镇福元村流转了276亩土地发展农业,其中种植水稻面积约200亩,剩下的地用来种植马铃薯等蔬菜,每年为福元村增加25万多元的土地租金收入。
林朝平是汕尾人,当初看中福元村的好山好水和肥沃的土质,决定扎根在此做个“新农人”,今年已是他种粮的第5年。采访当天,记者看到林朝平农田里的稻穗黄中透青,尚未完全成熟。“再过几天就长熟了,到时候两台收割机一起连续作业,两天就收完了。”林朝平告诉记者,今年水稻丰产,亩产湿谷预计可达600公斤。
与洋圳村种粮大户郑松贵不同的是,林朝平在田间管理上选择了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耕地、收割、插秧等环节外包给第三方服务机构。“我觉得第三方的服务技术更专业、更省心。总的算下来,最后的盈利跟全部都自己干少不了多少。”林朝平感叹,虽然现在做农业还不能完全摆脱“靠天吃饭”,但科技的应用和专业化的服务,是规模化农业的发展方向,为农业增产增效提供大助力。
惠城区农水局高级农艺师朱小丽介绍,横沥、芦洲、水口等镇街是惠城区丝苗米重要产区,随着早稻陆续成熟,当前已进入集中收割期。目前全区早稻已收割完40%左右,其中横沥镇已收割一半以上,整个夏收工作预计持续到8月初。
多措并举
推广示范种植2000亩水稻高产优新品种
记者从惠城区农水局获悉,为推进粮食绿色高产示范片建设,该局今年在横沥镇大利村、洋圳村推广示范种植了2000亩水稻高产优新品种,发放青香优十九香、南晶香占等优质稻种,组织农户培训3场,132人次参加,推广良种良法。为帮助农户做好田间管理,农技人员多次到现场指导,确保水稻长势良好。
此外,对全区2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开展统防统治和硅肥一喷多促项目6000多亩,通过项目带动,全面提升全区水稻统防统治覆盖率,水稻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为惠城区粮食增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区农技推广中心与农科所共同设置良种良法试验展示区3个,引进试验与示范推广种植优新品种43个和配套技术11项,今年发放水稻优良品种21个共552公斤。同时,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持续推进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今年发布病虫情报9期,准确预测预报早稻病虫害和玉米草地贪夜蛾等重要病虫防治适期,并多渠道发布预报预警信息。
为提升粮食单产水平,惠城区实施了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项目,助推农业稳产增效。根据前期测产,单产提升项目实施主体水稻湿谷平均亩产约500公斤,玉米鲜苞平均亩产约1150公斤,比去年稳中有升。多措并举之下,惠城农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彭红霞 通讯员王萌 朱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