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绿水”文章 共享发展红利

惠州市生态环境局惠城分局获评绿美广东突出集体

2025年07月16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横沥镇墨园村结合村容村貌,将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改造成乡村咖啡角,助力墨园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横沥镇墨园村结合村容村貌,将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改造成乡村咖啡角,助力墨园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横沥镇潭头村资源化利用站点。

横沥镇潭头村资源化利用站点。

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横沥镇墨园村,“咖啡·墨园印象”是年轻人熟知的网红“村咖”打卡点。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落地窗环景设计的咖啡角下,隐藏着一座地埋式农污处理设施。这些默默运作的农污处理设施,守卫着乡村潺潺碧水,让不断靓丽焕新的墨园古村年均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绿水青山”转化为村民可感知的实惠、可共享的发展红利。

绿美生态价值“觉醒”不只发生在墨园村。惠州市生态环境局惠城分局通过在全市率先构建“四个统一”(统一规划、建设、运维、管理)治理体系,带头探索实践“资源化利用”模式,推动全区1233个自然村基本实现农污治理全覆盖,多年探索实践蹚出了一条农污治理新路子。

日前,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对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给予表扬的通报》,惠州市生态环境局惠城分局获评绿美广东突出集体,该局农污治理的“新答卷”获得肯定,意味着惠城区的农污治理路径在治理体系构建、技术模式探索、助力乡村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大力推行资源化利用模式,3年节约投入近5000万元

惠城区作为我市中心城区,下辖142个行政村、1233个自然村,农村地区常住人口约47万人,整体呈现农村面积大、村庄布局散、污水治理需求高的突出特征。面对农村面积占比超七成、村庄布局分散、巨大投入让区级财政承压明显等难题,这个中心城区该如何交出“治水答卷”?

“惠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污治理工作,连续三年将农污治理纳入区‘十大民生实事’重点推进。高位推进下,惠城分局通过首创‘四个统一’(统一规划、建设、运维、管理)治理体系,破解治理难题。”惠州市生态环境局惠城分局局长黎文威总结道,惠城分局创新性地划分了责任链条——分局负责政策规划与监督评估的前后端,区属国企则承担起项目落地与工程建设的中间环节。

“这好比给农污治理装上了‘流水线’。”惠城区生态环境事务中心主任张海东解释道,“我们懂政策、熟村情;国企擅长融资、抓工程,保障了项目高效落地和质量过硬。”这一机制通过区级层面统筹资金,减轻了镇村负担,保障了建设质量和运行效果。

随着治理的深入,惠城分局发现了一个更棘手的现实:外围乡镇大量村庄呈现“多、小、散”的特点——人口规模小、居住分散。沿用传统的“集中收集+统一处理”城镇模式,不仅管网建设成本高昂,后期运维更是难以为继。

“资源化利用”模式成为破局之选。什么是“资源化利用”?它贯彻了“因地制宜、就地就近、生态循环”的原则。通过在居住分散且人少的村庄建设资源化站点,以简单、低成本的厌氧生物膜工艺对村民的生活污水进行预处理,全程无动力、不加药。

在路径选择上,根据村庄规模灵活处理,不需过多铺设管网,极小片区主要以生态消纳形式为主(如林地、草地),较小片区以农业灌溉形式为主,较大片区则强化预处理后用于农业生产。“这大幅减少了管网铺设数量和深度,终端设施简单,建设和运维成本低。”张海东说。

走进惠城区汝湖镇茶径村,村民老张指着房后的浅沟感慨道:“以前洗菜刷碗的水到处流,现在好了,顺着这沟流到旁边小菜园,一点味都没有,直接帮我们的菜地浇水。省事了,环境也好了!”他的脚下,一套几乎看不见的“设备”,正悄然将生活污水转化为滋养土地的“肥料”。

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一模式的经济性。若采用传统建站模式,需要投入超300万元,而资源化利用仅花费25万元便达成了治理目标。该案例因成效显著,被生态环境部作为2024年全国典型案例进行推广。

目前,惠城分局大力推广资源化利用模式已3年,如今超半数新增治理村庄采用此路径,节约投入近5000万元。

绿美资源价值“觉醒”,全区行政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均达10万元

乡村振兴的绿美底色,本质是生态资源的价值觉醒。从“一时净”到“持久美”的机制探索,从“绿颜值”到“金价值”的产业融合,当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竞争力,乡村振兴便拥有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在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一座地埋式污水处理站上,建起了一方充满文艺气息的乡村咖啡角。当游客们坐在景观平台上品尝咖啡,脚下就是默默工作的处理设施。

“结合村里大力发展文旅的情况,这个农污处理设施地面部分改造成乡村咖啡角,既美化了环境,又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优质服务。”墨园村党总支书记刘红兰说,目前墨园村年均可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村集体增收超50万元,文旅业发展每年为村民创收约300万元。

近年来,惠城区优先推进乡村振兴精品村及“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生活污水治理,并协调做好村庄发展需求衔接,推动村庄在经济、生态、生活三个领域取得突破。截至目前,全区行政村村级集体经营性年收入均达10万元,超90%行政村创建美丽宜居村,村庄人口持续回流、业态加快丰富。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发展的鲜明底色,完善的农污设施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之一。

“从茶径村的资源化利用,到墨园村的咖啡飘香,惠城区1233个自然村污水处理模式的嬗变,印证了一条中心城区破解农污治理困局的可行路径。”张海东说,目前惠城区农污治理已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接下来将通过提升接入城镇污水厂的比例、优化简化处理工艺、整合利用富余处理能力等措施,预计实现全区建设设施总量减少30%,运行能耗降低30%,年节约运维费300万元左右。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谢菁菁 特约通讯员周文媚 通讯员卢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