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广东一地确诊几百例基孔肯雅热病例的话题引人关注。什么是基孔肯雅热?它是怎么传播的?惠州情况怎么样?应该怎么预防?
——惠州惠民通网友
7月15日,佛山市顺德区通报一起由境外输入引发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截至通报当日,全区累计确诊478例病例,均为轻症病例。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它是怎么传播的?应该怎么预防?针对惠州惠民通APP网友及市民关心的问题,记者分别采访了惠州市卫生健康局、惠州市疾控中心(惠州市卫监所)相关负责人。
问: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答: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花斑蚊)叮咬传播。该病名称源于非洲土语,意为“屈曲如被折断”,形容患者因剧痛弯腰的姿态。这一病毒已在全球110多个国家出现,我国面临输入性风险。
问:惠州有没有基孔肯雅热病例?
答:截至7月16日,我市未报告基孔肯雅热病例。但当前广东高温多雨、蚊虫活跃,已进入蚊媒传染病高发期,需严防疫情扩散。
问:感染基孔肯雅热后有哪些症状?
答:感染基孔肯雅热的典型表现为急起高热(39~40℃)、严重关节痛(尤其手脚小关节)、皮疹(常见于四肢及面部),可伴头痛、恶心、结膜充血。其中关节痛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影响行动能力。潜伏期通常为3~7天,多数患者1周内痊愈,重症罕见。
问:与登革热有何不同?
答: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都由伊蚊传播,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两者症状相似,发病初期都有高热、头痛、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容易混淆。
不过,二者也有一定区别,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问:如何预防?
答:当前正值高温多雨季节,蚊虫活动频繁,已进入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高发期。在此提醒广大市民增强防控意识。目前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也无疫苗可预防,所以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防护的关键。
一是清积水。翻盆倒罐,清除废弃容器、轮胎积水;水生植物每3~5天换水洗瓶,花盆底盘勿积水;填平坑洼,清理空调托盘、排水沟。
二是防叮咬。安装纱窗纱门,睡觉挂蚊帐;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驱蚊剂;避免在树荫、草丛逗留。
三是灭蚊虫。使用电蚊拍、蚊香、杀虫气雾剂灭蚊。
问:还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
答:特别提醒,慢性病患者应警惕重症。婴幼儿、老年人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感染后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
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时,立即就诊并主动告知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
归国人员需注意,从流行地区返回后,应自我健康监测至少2周。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通讯员邹国权 刘慧
相关新闻
“小”蚊虫带来“大”麻烦?牢记四点有效预防
国家疾控局1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随着夏季蚊虫进入活跃期,部分南方省份发生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本土疫情的风险逐步上升。
使人寒战、贫血的疟疾,使人抽搐、意识障碍的乙脑,使人高烧、全身剧痛、皮疹的登革热……蚊子虽小,却可能通过叮咬传播多种致命传染病。
中国疾控中心16日发布专门健康提示,提醒公众夏季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显著增加,要警惕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做好预防举措。
面对蚊媒传染病的威胁,可以通过以下四项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在环境治理方面,清除蚊虫孳生地是预防虫媒传染病的根本措施。传播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伊蚊的幼虫孳生于小型积水容器中,如瓶罐、废旧轮胎、花盆等,建议公众定时清理家中上述容易积水的地方,不给蚊子提供繁殖的机会。
在个人防护方面,要为自己打造一个安全的“无蚊空间”。包括外出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在裸露皮肤上涂抹含避蚊胺、避蚊酯的驱蚊液。
此外,在流行期尽量减少在户外树荫、草丛等地逗留时间。
暑期是出行高峰,建议公众加强关注流行区疫情。归国后14天内做好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