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本科生“回炉”读专科的消息让“学历降级”成为争议焦点: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专业连续多年招收本科毕业生,今年招生规模攀升至135人。与此同时,杭州今年中考最火的居然是职业院校的“中本一体化”项目,一所职高的纺织技术与服务专业录取分数线达606分。
中高考分数揭晓的夏日,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一批少年捧着高中、大学录取通知书被赞为“优等生”,一批选择进入职校的少年却似乎“静悄悄”。多年来,“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观念如同沉重的枷锁,让职业院校被粗暴地贴上“差生收容所”的标签。
实际上,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职校则是人才赛道分流的开端。当社会偏见与产业需求裂出深渊,如何让职校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成长大平台?
(一)
经过多年发展,惠州共有35所职业(技工)院校,不仅让学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受职业教育,也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
以中职为例,今年全市初三中考报名考生有9.1万人,除去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计划共54982人外,还有约3.6万名初中毕业生。数据显示,今年全市可提供35015个中职(技工)学位,基本满足惠州初中毕业学子的升学需求。
职校要摆脱“差生收容所”的标签,关键在于以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赢得社会认可。当企业生产线已步入工业4.0,课堂就不能继续讲授早已被淘汰的机器操作,否则将难以培养出产业需要的技能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需从多个维度强化自身建设。
在专业设置上,要紧跟产业发展步伐,避免闭门造车。应紧密对接市场需求,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动态调整专业布局。比如,惠州正加快构建更具核心竞争力的“2+1”现代化产业体系,急需高端的技能人才。本地职校在专业建设上,要坚持“专业跟着产业走”,使学生所学专业与未来就业紧密结合,提高就业对口率和就业质量。
在教学模式上,以往“教室讲理论、实训室练操作”的割裂模式早已不合时宜。如今,惠州通过产教融合,与200余家企业开设“冠名班、订单班、新型学徒制”等校企合作模式班级,持续深化校企合作。这种“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让学生毕业就能直接上手企业的先进设备,值得借鉴和发扬。
在校企合作上,职校要用“好去向”证明毕业生的价值。家长和学生不是听故事的观众,而是需要切实的答案:读职校能不能有好工作、好发展?他们迫切期待的,正是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就业保障。
唯有将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落到实处,才能不愧对万千职校学子,不愧对时代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二)
职校学生要摆脱外界的偏见,关键在于通过自身努力掌握过硬技能,用实力打破“差生”标签。
打铁必须自身硬。选择职校这条赛道并非退而求其次,而是主动拥抱智能制造时代。在学历膨胀的当下,与其在学历焦虑中内耗,不如静下心来练出别人拿不走的硬核技能,实现“换道超车”。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摒弃“技能岗位低人一等”的错误认知,让人生有更多可能。人生的选择本就多元——学术型、应用型乃至复合型路径并存,有人以笔尖丈量真理的边界,有人用双手在技术迭代中实现价值,更有人在跨界融合中开辟新境。每一条路都有其独特的风景,真正重要的,是在清晰的自我认知里,让选择成为奔赴热爱的起点,而非被外界标准裹挟的终点。
其次,要倍加珍惜在校学习的黄金时光,这绝非仅仅是为了获取一纸文凭,更是锻造安身立命“真本事”的熔炉。既然有脱下“孔乙己长衫”的勇气,就要把“吃饭”的技能练到极致,用一技之长从容应对每一次挑战与机遇。
当社会仍困于学历偏见时,真正的破局者,正是那些能将深厚学养与顶尖技艺融会贯通的人。值得一提的是,惠州4所高职院校每年拿出20%左右的专科招生计划招收中职毕业生,为中职学子提供多种升学路径,搭建起就业有能力、升学有通道的成长立交桥。
你若芬芳,蝴蝶自来。把技能锻造成不可复制的标签,既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更是用实力打破偏见的最有力方式。
(三)
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可度,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打破“学历至上”的单一评价体系,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浓厚社会氛围,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受欢迎的成才选择。
对企业而言,作为技能人才的选用者和受益者,应主动站出来为职校生“撑腰”。一方面,要积极参与职校人才培养,把车间变成职校的“第二课堂”,变被动“等才”为主动“育才”。另一方面,要给技能人才实打实的尊重,譬如一些企业设立了特级技师或首席技师等岗位,享受相应的薪酬福利和管理权限等,让职校毕业生看到“技能能当饭吃,还能当事业干”。
在社会评价体系方面,要用制度消解“技能不如学历”的偏见,锲而不舍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重塑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譬如,惠州系统谋划了“鹅城工匠”“首席技师”“青年能手”等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当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像“高考状元”一样被关注,当“大国工匠”的故事广为流传,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摆脱“次等选择”的阴影。
职校被贴上“差生收容所”标签,成为一座积弊已久的成见大山。但产业升级的浪潮不会等偏见消散,当智能制造需要懂技术的工匠,当乡村振兴需要会经营的能手,当银发经济需要善服务的人才……职业教育已成为多元成才的重要通道。
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突破百万,接下来将健全高技能人才发展制度体系,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可见,搬走职校成见这座大山,非一日之功,却势在必行。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