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萧殷

□陈雪

2025年07月20日惠州日报西湖
字号:T|T

我与萧殷先生算是同乡,虽无师从之历,甚至面也没见过几回,但爱上文学却受他的影响不小。当年佗城中学校门一侧的山坡上,有幢黑瓦白墙的小洋房,据说是专为萧殷回乡创作建造的,而离此不远的竹园里,那座灰色的阁楼则是萧殷的祖屋。每当放学之时,我们几个常常会徘徊于此,对那两个神秘的地方充满好奇和向往。萧殷有个厨子叫“老爷”,“老爷”白白嫩嫩,肥头大耳。据说“老爷”厨艺精湛,能做许多萧殷喜欢吃的家乡菜。我们当时的目标是瞄准“老爷”,梦想是先当上作家的厨子,尔后再做作家,如此安排,温饱和爱好可同步实施。

有了这个计划之后,我们找来萧殷许多前期的作品,了解他成为作家的初始历程。他在《我怎样走上文学道路》中,在灰色童年里写到了自己的故乡佗城:它面临东江,背靠嶅山,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其中有一句:“它是南越王称帝的古镇”,我们当时还心存疑惑:古镇是赵佗出任县令的县治所在地,称帝是在许多年之后的广州番禺,而不是佗城吧?

他小时候很苦,八岁丧父,母亲病瘫,哥哥在外,嫂嫂脾气古怪。早晚两造,惠府粮官下乡逼交,幼小的心灵一肚子不平和怨恨。第二次东征时,他十岁,憧憬和向往着“有田耕,有工做,有饭吃,有书读”的太平盛景。那是周恩来任东征军政治部主任时打出的宣传标语。

萧殷的国文老师既教语文亦教音乐,在其影响下,萧殷开始喜欢接触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萧殷小学成绩优异,除了应试之外,他还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鸭绿江上》《少年漂泊者》和外国文学《奥德赛》等。

上了初中,萧殷的家庭更加困难,但由于他成绩特别好,老师们积极资助他上学,替他交了学费,为他借来了课本。他初一开始写作,发在学校墙报上的作文叫《风雨之夜》,内容就是一个家庭贫困的学生,因为第二天开学须交学费,急得四处借钱,都是穷亲戚,举债无门,富人家又不肯借,彷徨、失落、痛苦、焦急笼罩在少年的心头,其实正是他的自身写照。第二篇是《挑水妇》,它是以读书时的佗城中学为素材。写几个女工挑水,一年四季,酷暑严寒,都是这几个挑工到半里外的小河边挑水,供几百名师生使用。那时的佗城中学在西门口,有时去食品站下的雷江河去挑,有时又得去更远的南门码头东江去挑,这些艰苦的劳作冲击着年轻的心灵,同情和悲悯构成了萧殷的人生底色和文学基调。

不久,他就和高中的部分同学办起了文学期刊,名字叫《湖畔》,据他自述是受到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影响,他在《湖畔》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明天》,写的也是自己交不了学费的困窘。

萧殷除了有浓厚的文学情结之外,对理工和美术也颇感兴趣,但他知道自己家穷,上不起大学,而绘画又需纸笔颜料,更不现实,便萌发出靠写作来挣稿费帮补学用的念头,他认为写作不费成本只费力气和费脑。但阴差阳错,去了广州之后又是同学凑了一块钱报名费,让他去考美专。萧殷在术科考试上,构思出一幅“一棵大枫树上抹着一层金色的阳光,一只喜鹊突然张开翅膀,离开枝干腾空而起,从树上俯冲下来……”正是这幅充满生命灵感的美术作品,让他以第四名的成绩考取了“广州美专”。在美专的这段时间里,萧殷如鱼得水,既画又写,除了专业课,小说《乌龟》《疯子》陆续在报刊发表。

《乌龟》应是他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小说,他自称为处女作。乌龟是有原型的,他就是陆伯伯,曾在东江河里救过萧殷的命。乌龟也是有来历的,他曾参加东征军,年轻的妻子在他参军时去给财主当保姆,后来被强奸了,乌龟一腔怨恨,跟财主对簿公堂,结果反遭诬告,乌龟坐了二年班房,出狱后在码头当了搬运苦工,在精神打击和生活困窘的双重压力之下,从此一蹶不振,被人戏称为缩头“乌龟”,受尽了凌辱。陆伯伯死了之后,萧殷妈妈特地带他去乱葬岗上,焚香烧纸凭吊。《疯子》的主题仍是写一个农民的不幸遭遇,他对底层民众的同情,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充斥在他的前期作品里。萧殷同情穷人,自己也是穷人,他在“广州美专”还没有毕业,就因家庭困难付不起学杂费,辍学回到了故乡佗城,先是在龙川乡村师范教美术,1934年春又转到佗城小学,1936年开始与吕蒙、赖少其、吴有恒等共产党人一起从事革命活动。

《东西南北》是萧殷发表作品的主要园地。作品除了《乌龟》和《疯子》外,在佗城期间还有《牵牛花》《借贷》《倒闭》《沉落》《哥哥的脸》等。体裁除了散文和小说,还有报告文学和诗歌。1936年,萧殷参加了广东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大会,并分在小说组。萧殷给鲁迅写过信和寄过书稿,但那时鲁迅已病重,只在日记上记上了一句“得萧殷信并稿”,此记不过十天便与世长辞。随着局势的进一步恶化,广州的国民党当局对进步青年加紧迫害,四处抓捕,萧殷与赖少其不得不离开广州,辗转上海,后来又秘密奔赴延安,这是后话。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几个当年的文学发烧友,都没成为厨子“老爷”,三流作家算是当上了。萧殷先生的灰色童年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古镇佗城给了他丰富的创作养分,生活的磨难和人生的历练更是写作者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