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百千万工程”取得新成效

县域更强 乡村更美

2025年07月29日惠州日报惠州日报
字号:T|T
    博罗徐田村引入露营等文旅产业,吸引游客前来打卡。惠州日报记者卢泓宇 摄

博罗徐田村引入露营等文旅产业,吸引游客前来打卡。惠州日报记者卢泓宇 摄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刘建威 实习生韩诏仪 通讯员廖东鹏

日前,惠州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235.95亿元,同比增长4.4%,比一季度上升0.2个百分点。这组数据背后,“百千万工程”正成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潜力板。

今年以来,惠州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推动县域经济活力迸发、乡村风貌焕然一新、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富民强村路径成型。

截至目前,全市1043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超4亿元、同比增长8.1%。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3元,增速6.2%,增速居珠三角第一,全省排名第五,绘就一幅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产业布局

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能级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各县(区)不断强化园区主引擎功能,发展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增强县域综合实力。近日,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5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成果,在广东上榜的3个县(市)中,我市占了两个,博罗县位列第65位,惠东县位列第100位。

博罗县自2020年首次上榜后,凭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布局,排名连续进位,2025年位列第65位,通过推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支柱产业比重从50%提升至70%以上。同时,博罗县还布局低空经济、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为持续进位筑牢根基。

今年,惠东县跻身“百强俱乐部”。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投产(试产)项目6宗、能源产业实现全面开花、鞋业产业集群成链成势……近年来,该县大抓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培育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制鞋业,壮大电子信息、渔业等多元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综合实力跨越式提升。

立足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惠州明确县域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方向,指导各县放大特色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发展能级。同时,做大做强产业转移主平台,坚持产业集群特色化发展,积极抢滩经济发展新赛道。

惠城区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打造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惠阳区产业发展规划》修编工作基本完成,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绿色低碳产业、现代服务业,前瞻布局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龙门县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将新材料作为主导产业之一,重点发展功能膜产业,聚力打造“湾区龙门·华南膜城”……

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正加速成形,共同推动惠州县域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当前,惠州正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能级,推动县域经济千亿级GDP梯队加速形成,彰显优势塑造工程成效。

乡村风貌

“美学赋能”重塑乡村发展格局

2025年开年之初,一场在南昆山成功举办的建筑艺术计划全球发布会,向世界发出邀约,吸引了全球顶尖设计团队的目光,开启了惠州以“美学赋能”重塑乡村风貌的宏大篇章。

在建筑艺术计划这股春风的吹拂下,地处罗浮山脚下的徐田村,正乘风蝶变。走进该村,岭南风格的农房颜值“焕新”,“五经魁”“四德堂”等古建筑独具特色,传统村落与现代文旅交融的景象,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今年端午节假期,徐田村接待各类游客达3万人次。

蝶变的篇章还在持续:历经三百年沧桑的“五经魁”古建筑群按“修旧如旧”原则改造,将建成多功能文化综合体,预计将有效提升进村游客量,带动村民就业。“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和最美旅游公路的双重加持,让徐田迎来了展翅高飞的良机。”徐田村党总支书记徐广权感慨道。

近年来,惠州坚持把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建设作为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最有力抓手和重大机遇。目前,首期“四村一厂一线”示范项目全面启动,培育多个极具艺术气息与体验价值的网红打卡地。

今年,惠州规划建设总长133公里的5条美丽乡村走廊(龙门2条、博罗3条),覆盖32个行政村,总投资99亿元,构建两山之间的景观纽带,将散布在罗浮山与南昆山之间的乡村瑰宝精心串联,构建起融合生态保护、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产业振兴的发展大道。

作为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战略的重要核心,罗浮山发展格局重塑工程上半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福田镇与长宁镇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完成,为区域资源高效整合与一体化发展扫清障碍。专项提升规划的编制,为这座岭南名山的未来擘画了清晰蓝图。狮峰片区7处核心资源的开发正式启动,依托世界级的设计与运营力量,一个集顶级宿集、文化体验、生态康养于一体的国际级旅游目的地正在加速成型。罗浮山,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强村富民

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

在位于惠东县白花镇的荔龙种养专业合作社的荔枝干加工车间内,新鲜采摘的荔枝经过筛选、清洗、烘干等一系列工序,转身变成美味耐存放的荔枝干……“生产线每天预计能烘干1万斤荔枝,已有合作商预订了几万斤,市场前景看好。”该合作社负责人卢永泉说道。当前,惠州多地荔枝鲜果销售进入尾声,荔枝干、荔枝酒等深加工持续火热。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惠州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4.0%,园林水果产量增长10.1%,茶叶产量增长7.3%。其中,荔枝成了大众关注焦点。今年惠州荔枝产量约13万吨。“通过制定荔枝助农促销工作方案,组织各方力量在生产品质、品牌推广、产销对接、畅通物流、精深加工5个环节重点发力,推动实现市场价格稳定和果农增收。”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惠州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作为全国知名的“三黄鸡之乡”,博罗县石坝镇已构建起集育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目前三黄胡须鸡产值超18亿元,三黄胡须鸡输出量在全省乡镇排名前列,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镇一业”典型样本。

“培强产业主体、大抓平台建设、培育新兴产业等,扎实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半年全市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7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4家;省级标杆家庭农场29家。

依托农业产业集群、产业强镇、产业园等重大产业平台,惠州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据统计,目前已培育“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137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6个、“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创新培优实践点10个。

当前,惠州正全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推进黄羽鸡、荔枝2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精心培育丝苗米等优势特色产业,扎实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以大黄鱼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加速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