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着感恩的心,把3万元爱心款返还,下一年的助学金也不再申请,请转给更需要的人吧。”近日,惠州市港澳慈善基金会收到一封感谢信,字里行间透露着深切的感激之情,更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希望和力量。
写信的钟大姐是一位单亲母亲,三年前大女儿考上大学,在她为孩子四年学费、生活费发愁之际,惠州市港澳慈善基金会工作人员来到她家,每年一万元的“慈爱助学”项目资金犹如雪中送炭,帮她渡过了难关。
“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懂得感恩,学会自立,并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说起这次返还爱心款的初衷,钟大姐一脸欣慰,“大女儿在学校连续三年获得奖学金,还利用寒暑假打工挣钱,返还的3万元中有1万元就是她给出来的。”
钟大姐的“爱心接力”,深深触动了当初伸出援手的港澳委员们。市政协常委、广东丽日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吴芳华接过信件,仿佛手中有千钧重量,感慨道:“钟大姐母女传递的不仅是一份爱,更是一股强大的正能量。”
惠州市港澳慈善基金会成立于2006年,以港澳政协委员为主体。成立以来,基金会致力于惠州慈善事业发展,积极开展助医、助学、助残、救急、兴教等公益事业。
在助学方面,从2014年起,基金会一改港澳委员“一对一”资助形式,通过“慈爱助学”公益项目,以每人一万元一年的标准,资助困难家庭大学生完成学业。11年来,资助金额达634.5万元,用爱心善举托起202名困难家庭孩子的“大学梦”。
像钟大姐这样的故事,在基金会的助学史上并非个例。
2018年,首批接受基金会统一资助的大学生毕业,17名毕业学子擎起爱的接力棒,自发组成薪火相传助学小组,共同出资帮助龙门县一名困难家庭大学新生。
“我觉得我们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请把这份爱心给更需要的人。”接受了两年资助的邱同学虽然还没完全摆脱困境,但他主动提出退捐申请,希望爱的种子发芽,长成能为别人遮风挡雨的树。
2022年7月,受资助的石同学毕业并走上了工作岗位,得知自己的助学金来自曾受基金会资助的毕业学子时,立刻加入到爱心接力队伍中。
“11年来,有的学子中途主动退捐,有的毕业后成为施助者,让爱薪火相传。”对于“慈爱助学”项目的“暖心回流”,惠州市港澳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蔡云姬深有感慨,“被光照亮的人成为照亮别人的光,这是对公益精神最美的诠释。”
事实上,“暖心回流”的背后,与基金会的创新服务是分不开的。多年来,基金会除了在经济上提供资助,还通过上门家访、心理辅导、义工服务等方式,给予困难学子爱与关注。同时,借助《薪火相传》助学专刊、寒假新春见面会等,让他们在交流分享中逐步懂得去爱、去传递爱。
基金会“慈爱助学”项目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先后荣获惠州市“慈善项目奖”、广东省扶贫济困“红棉杯”银奖。基金会也荣获惠州市“热心公益社会组织”“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及中国慈善事业最高奖——“中华慈善突出贡献(组织)奖”等荣誉。
十余载初心不改,“慈爱助学”仍在继续。每资助一名困难大学生,不仅是圆一人之梦,更是给家庭希望,为社会播撒善意种子,让爱的星火蔓延开来。
惠州日报记者欧阳成 通讯员黄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