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塘尾锣鼓队在2025惠州市全民健身“绿行山野”暨捡跑系列活动(博罗·麻陂站)启动仪式上表演。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博罗县麻陂镇塘尾村有300余年历史。塘尾村的醒狮队也是村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醒狮文化的重要部分,塘尾大鼓几经沉浮。而今,村里十余少年撑起了塘尾锣鼓队。日前,记者走进塘尾村,聆听他们的故事。
他
因为一句话,挑起传承大梁
“咚咚哒!咚咚哒!”日前,记者来到塘尾村党群服务中心,便听到响亮的鼓声从塘尾小学清晰地传来。暑期中的孩子们,在一位年轻人的带领下排练着、敲打着、呐喊着。
这位年轻人叫李利文,是塘尾锣鼓队队长兼师傅,带领村里少年延续塘尾大鼓文化传承的梦想。
说起与塘尾大鼓的结缘,除了源自热爱外,李利文更有些当年少年郎的“不服气”。那年,村里筹建宗祠,在众人的支持下,置办了舞狮的行头。老师傅们觉得,沉寂多年的醒狮队要重振雄风了。
然而,让老师傅们没想到的是,居然没有年轻人报名,这可急坏了老师傅李少堂。情急之下,他说了句狠话:“没一个有用的!”
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在场的李利文。10来岁的他站了出来。“我肯定不服气呀!”于是,他跟着老师傅们练了起来。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他凭着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一直刻苦地练习,成为了老师傅们的“得意门生”。无论去哪表演,或参加活动,都会带着他。
成年后,李利文要外出挣钱养家了。没想到的,他这一走,醒狮队也停摆了。因为其他年轻人也是如此。
在外闯荡多年后,他回村创业,搞起水产养殖。回到家乡,他看到醒狮队已被冷落,老师傅们也年事已高,他觉得有责任撑起醒狮队的这一片天。“再没人站出来,就要失传了。”2018年,市委政法委派出的工作队进驻塘尾村,在得知塘尾醒狮队的故事后,决定帮塘尾醒狮队“活”起来,筹建塘尾锣鼓队。
少年是新生力量。这一次,塘尾村与原塘尾小学联合在小学选拔人员。传艺的重任落到了李利文身上。“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虽然那时李利文的水产养殖正是最艰难的时期,但他还是接受了这个使命。授艺过程中,他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一周五练,把队员训练好。回想当年,他感慨地说:“差点把事业赔进去,现在大鼓好起来了,事业也经过了转型期,一切都朝好的方向发展。”
他们
热爱大鼓,还能吃苦
每每提到可爱的弟子们,李利文的脸上总有一种欣慰和自豪。如今,塘尾锣鼓队有固定成员10人,平均年龄不到16岁。
少年们意气风发,不仅热爱大鼓,还能吃苦。
李嘉鹏是塘尾锣鼓队里年纪仅次于李利文的“老人”。刚满18周岁的他即将踏上人生的新旅途。作为队里的大师兄,他协助李利文带好队伍,把塘尾锣鼓发扬光大。
12岁那年,李嘉鹏在村里的广场玩耍,看到李利文在打鼓,还免费教大家。从小喜欢打鼓的他,二话不说就冲了上去。这个灵气十足的娃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谈起弟子李嘉鹏,李利文的语气中带着些许得意:“他有天赋,节奏感好。”
有灵性,还有毅力。李嘉鹏说,刚开始练习时蛮兴奋的,但是练久了会有点枯燥,手都磨出了水泡和血泡。尽管如此,他仍坚持下来,希望早日成为最出色的鼓手。
他积极参加醒狮队活动。每年大年初一,醒狮队会在村里挨家挨户拜年。这一天几乎要连续打鼓10个小时。到最后,身子像散了架一样,手都要抬不起来了,李嘉鹏仍然坚持下来,并成为了少年锣鼓队的“小老师”。
在锣鼓队中,邱成亮也是一名执着的小队员。他上五年级时报名参加锣鼓队,每次训练、表演,都没有落下。他说:“我希望把塘尾大鼓传递出去,让大家通过鼓声认识我的家乡。”
现在,塘尾大鼓队不仅在传承,还在创新与发扬。锣鼓队中,李利文把一些军队的鼓点和文艺表演的元素纳入其中,让大鼓更精彩、更时尚。这大大提高了队员们的积极性。
“我认为原有的要保留,但是必须要创新,因为时代在变。”李利文说,在大鼓队的表演中,他们既保留了醒狮大鼓的鼓点,又融入新内容。一轮表演下来持续4分多钟,大家表示很喜欢。
她们
巾帼不让须眉,撑起锣鼓队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塘尾锣鼓队固定主力10人,其中7人是女生。她们不仅传承塘尾村的大鼓文化,还把麻陂红女修筑水库的精神发扬光大。
队员梁家棋从2020开始练习打鼓,到现在五六年了。2010年出生的她,在学校招募队员时就主动报名了。她说:“我觉得打鼓很帅、很有气势。”梁家棋说,刚开始训练时很累,也会觉得枯燥。“这是基本功,我要掌握好。”她一直坚持。上初中后,她没有丢下,打鼓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全队最小的队员陈玟静,今年10岁。她从6岁开始练大鼓,当时在幼儿园大班。她觉得打鼓很酷,就让父母报名了。她说,刚开始的时候很兴奋,打着、打着就累了,有点泄气。爸爸妈妈鼓励她,干一件事情,要把它做好。听到爸爸妈妈的话,她咬牙坚持了下来。后来,她到博罗县城上小学,周末或寒暑假回来练。表演时,她毫不怯场,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李利文说,塘尾大鼓队刚组建时,有60人报名,男女各一半,最终10名队员留了下来。李利文说,自己没想到女生成为主力。“可能这里的女生比较好强。”原来,红女水库的修筑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女孩子们从小就被深深感染。梁家棋说,她小时候就听家里人说红女水库的故事。上学的时候,老师和文明实践宣讲也会讲红女水库的事迹。“我们都以那些前辈为榜样,她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
正是有了红女精神的激励,塘尾大鼓队不断向前。李利文说:“我会带着大鼓队坚持下去,把家乡文化发扬光大。”
惠州日报记者李燕文 通讯员麻陂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