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振兴乡村·就业先行”专题招聘会在湖镇镇文化广场举行。博罗县人社局供图
今年6月,“振兴乡村·就业先行”让村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有奔头”专题招聘会在博罗县湖镇镇文化广场举行,吸引超1000名求职者应聘,现场达成求职意向人员约150人。值得关注的是,招聘会还设立“残疾人招聘服务专区”,助力6名残疾人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今年以来,博罗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创新开展劳动力规划工作,大力帮扶重点群体就业,以就业织就稳稳的民生幸福。作为博罗县中部工业重镇,湖镇镇结合工业、农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实际,以就业驿站为服务依托,持续扩大就业服务半径,推动招聘与求职精准对接,精准服务重点人群就业,让就业服务更贴心,为幸福生活增光添彩。
搭平台帮助重点人群精准就业
“就业了就有收入,生活就有保障,很感谢帮助过我的人。”来自博罗县湖镇镇显岗村的小瑜(化名)肢体残疾,手不是很灵活。经过精准的就业推荐,小瑜成功入职镇上的惠州市新蓝日用品有限公司,实现了自力更生。小瑜高兴地说:“在‘家门口’就业很方便,工作强度也适合我。能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蛮自豪的。”记者留意到,仅在惠州市新蓝日用品有限公司,就有5名由湖镇镇推荐过来的残友,他们在企业流水线上当普工。
残疾人是就业重点人群之一。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湖镇镇在促进残疾人就业方面作出了探索——搭好平台,实现残疾人就业与企业招聘的双向奔赴。具体而言,由人社部门、就业驿站联合镇残联,先在各村搜集残疾人信息,摸清就业底数,作好就业规划,再向本镇劳动密集型企业推荐就业。
今年6月,“振兴乡村·就业先行”让村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有奔头”专题招聘会举办前,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发动党员干部先对全镇37个村(社区)的剩余劳动力情况详细摸排。同时,走访全镇多家企业,了解用工需求,做好需求统筹与对接工作。其中,重点关注残疾人这一就业重点人群。此次招聘会创新实施专区定向帮扶机制,特别设立“残疾人招聘服务专区”,助力6名残疾人实现就业。
促进残疾人就业是湖镇镇做好重点人群就业服务的一个缩影。据介绍,湖镇镇以服务重点人群为突破点,通过定向挖掘岗位资源、设置重点群体服务专区等方式,逐一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重点人群就业排忧解难。在6月的招聘会上,还对其他重点群体建立帮扶台账,实施“一人一策”帮扶,为4名脱贫人口精准对接就业岗位。
“一张网”实现供需信息即时传递
摸清就业底数与岗位招聘需求,是打通招聘与求职诉求有效链接的基础。如何破题?湖镇镇创新构建“三维摸排”破题机制,通过线上比对与线下走访“双线”并行,依托镇村两级联动压实动态跟踪责任,同步开展工农企业全覆盖筛查、夯实数据底数,破除全域劳动力信息壁垒。
今年以来,湖镇镇对37个村(社区)33396名劳动力全面摸排,聚焦未就业人群。通过双线并行模式,精准筛查183名有明确就业意向的劳动力,为精准匹配奠定坚实基础。
值得关注是,湖镇镇依托村级劳务合作社的优势,以镇就业驿站为枢纽,联动全镇37个村级劳务合作社,将原系统操作员转型为村级就业指导员,建立镇村“两级摸排”联动工作群,形成“镇有驿站、村有专员、信息共享、快速响应”的“一张网”体系,实现供需信息即时传递、资源高效协同。
对岗位需求的摸底是促进就业的关键。在摸底过程中,湖镇镇最大限度地将岗位需求摸准。该镇以工农业并举筛查数据,全面走访94家农业合作社及企业,掌握用工的基本情况:固定用工633人,年使用临时工20357人次。精准掌握82家规上工业企业用工需求,梳理当前缺口约200人。同时,动态监测全镇劳动力就业状态,汇集镇域及全县企业用工需求,搭建供需信息“蓄水池”,为群众求职就业打下了基础。
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
湖镇镇系统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通过“一站式”驿站枢纽辐射与村级网格联动,实现岗位信息精准触达、政策咨询即时响应、技能培训按需供给,全面打通就业服务末梢循环。
记者留意到,就业驿站是“服务圈”的圆心。据介绍,湖镇就业驿站以“标准化设施、便捷化流程、精准化匹配”为核心,集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权益保障等服务于一体,打造公共就业服务新阵地。服务驿站定期走访、收集职位和求职信息,为就业和招聘服务提供信息支撑。同时,做好招聘和求职的匹配工作,让求职群众实现更好地就业。
就业驿站还为企业和劳动者解读及宣传最新就业创业相关政策,让群众在“家门口”了解空缺岗位、技能培训、就业援助等信息,打通就业信息“最后一米”。就业驿站附近有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停车场、图书馆、大剧院、多功能培训室等设施。通过整合资源,将驿站打造成综合服务平台,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的“暖心站”、促进就业的“加油站”、群众求职的“连心桥”、企业招工的“信息港”和振兴乡村的“助推器”。
接下来,湖镇镇将继续探索创新,大力推进劳动力规划工作,破解“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情况,让就业服务更贴心、更精准,织就更美的民生幸福。
惠州日报记者李燕文 通讯员陈剑盛